Dec 2, 2010

想梦到你

为什么他人的梦,听起来总是色彩艳丽,
而自己的梦,只有黑白和灰;
为什么别人的梦,说起来轮廓细节分明,
在我的梦里,看不清口眼鼻。
人说恩怨未了,才能梦提,
难道思念不断,一点也不及?

想梦到你,
即使是没有五官的形体,
只要我能感觉存在的你。
来我梦里,
哪怕只是昙花一现,
在我的模糊记忆消失之前。

Nov 4, 2010

“无礼”服务

在现今这个人人都在讲究优质服务的时代,如果告诉你有个地方偏偏就打着“无礼”服务的招牌,而且还搞得红红火火,门庭若市的,你能信吗?

波士顿市中心的北缘,就有一家这样的餐馆。

餐馆的历史悠久,据说在美国独立前,它就存在了。一家能在这竞争激烈,不断有新军异军外军突起的商业环境里,屹立不倒,必有它的独到之处。但这独到之处肯定不在那食物里,因为它卖的那“New England(新英格兰)”食物,就是美国的东北部,早期英国迁移者聚居地的食物,再怎么变化,再怎么好吃,也就是那个样。

撇开那很有早期落户在新英格兰的原始粗糙桌椅和室内装潢,它特意营造了像是在某人家的后厨房或在类似同乡镇族群聚餐的拥挤热闹气氛。你这一桌和隔壁桌是根本只有一个正常人要侧身提气收腹才能过去的空间,让你和其他用餐人的距离大大的拉近和更容易融入整个餐厅的大环境。我们还好,要是换成美国人那样的大块头,在还没有入座前已经和隔壁桌的人有“肌肤之亲”而混熟了。

这餐馆的最大卖点,和在这用餐的最大乐趣,就是应付那些和美国航空公司的“空姐”一样年迈,训练有数又拿捏得当,幽默风趣又自然的“无礼”招待。

那妈妈级或奶奶级的招待会刻意把你领到一张还没有收拾干净的桌子让你先入座,然后找来拿着大胶桶的人把你面前的碗碟刀叉“大声”的收拾了,再拿来干净的碟子和刀叉,哐当,哐当,哐当,随意的“丢”在你面前。说话时的音量和态度,就像是在家里喊骂小孩那样,也不会给你那种“四百万个人民”的笑容,但还是很友善不做作。

嗨,好玩的部分来了,点菜 …

看上了T-Bone 牛扒,可是菜单上没提到配菜,于是就问“how is the T-bone served?”

她反应很滑稽,大喇喇的手插高腰,张眼怒目瞪着我,说“of course on a plate, honey。”

马上意识到我的问法有误,“sorry, I meant what does it serve with?”

她马上豪笑两声,然后俏皮的说,“so that’s what you meant,”接着带着得意的笑容一一的介绍我们可以选择那些配菜。

发现甜品蛮诱人的,又怕主食的份量太大,美国餐馆里的食物普遍上份量都很大,吃不了甜品,就问“how big is the serving?”

这次又给她一个机会幽我一默,“now I wouldn’t have known, would I ? It depends on how the chef cut the steak。”

她这一默,幽得我不懂得怎么回应,目瞪口呆的望着她。她也看出来了,马上又打圆场说,“so, shall we take a trip to the kitchen and check out on how big a steak the chef is going to serve you。”就像老朋友似的,把我扶站起来,拉着我的手搭在她的肩膀上,接着揉住我的腰,一摇一摇的到厨房去和厨师聊天。

我们过的这几招已经很温和的了,她和我同事过的那招是我们那顿饭的一绝。

同事从菜单上点了个甜品,她立刻面无表情的说,“we don’t serve that。”不知道是卖完了还是咋的,但是她那样说的意思就是“我们不卖那东西”。同事就很狐疑的说,“but it is in the menu。”

这下她又找到洞子可以钻了,插着腰说,“we don’t serve everything on the menu, honey. You see ‘shit’ on the menu, but you don’t see us serving shit, do you?”

我们赶紧在菜单上寻找,结果还真的在最后一页最后一行的超小字体写着“Shit”,价格是“seasonal(时价)”。我们真的笑翻了。

那晚吃得很开心自在,已经忘了那食物是啥味道,只记得我们给了她“很好”的小费,也看到其他桌的顾客都给这么“无礼”的服务很不错得小费。

Oct 23, 2010

秋的颜色

一夜的冰冷雨水,把绿叶催黄。
雨后的灿烂暖阳,把黄叶烤红。
秋的颜色,
从各种层次的绿黄,
到各式深浅的红黄,
以及着了火似的鲜红。
近看,一丛丛,
远看,一朵朵,
遥眺,一斑斑。

知恩的,凉风奏乐拂送,一片一片飘舞归根;
忘返的,骤雨疾速催赶,一堆一堆落地成毯。
秋的颜色,
斑斓,但短暂,
只留下满山光秃秃的苍凉景象,
剩下两三片拒绝掉落的树叶,
孤零零的等着,冬天的到来。

Aug 27, 2010

爱夜

爱,晴夜的星列,追逐在晚霞和晨曦之间;
爱,雨夜的水珠,跳跃在梦醒之界;
爱,明夜的月娘,穿梭在回忆和思念缘边;
爱,凉夜的清风,抚送着大自然的音节;
爱,静夜的气息,围绕着独处的内心和辽阔的天际。

爱夜,不舍得入眠。

Aug 25, 2010

合逻辑一定对吗?

一天从停车场出来,有辆车子从对面的小路口插进来,立刻紧急刹车,然后猛按喇叭,对方也刹住了,并且回按几声喇叭。回家的路上,一直在骂。

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因为对方不守规则,因为自己很有道理,然而对方也显然觉得他很有道理,回敬了几声喇叭。纳闷了一阵后,才意识到他的喇叭回敬,是在抗议。是的,如果人生都是以是非为标准,只要有道理就可以坚持,那真的会很可惜。

记得有律师朋友说过:“合逻辑的事不一定是对的。”

合逻辑不一定是对的,在生活上代表什么意思?

其实只是回想一下,上次自己与另一半吵架的情况,或看到别的夫妇吵架的模样,就会很清楚了。你们吵架是不是因为有道理呢?

一个样样都讲道理,一切都分黑白分明,没弄到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家庭,不一定是幸福的家庭。

你可以对一个抽烟的小孩说一整个晚上的道理,这些道理他多半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而且绝对是很有道理的道理,但他还是会继续抽烟。他不是不明白抽烟对身体有害,有害的事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人不是逻辑的产物。

人需要被谅解,觉得被接受,受到尊重,觉得有价值。而逻辑,或是把道理讲清楚,很少能提供这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多少婚姻因为争辩谁对谁错而破裂,多少公司因为“严格要求”而众叛亲离,业务不振。

人的需求并不多,像健康,住家,衣服,车子,还有受到赏识,但不知什么缘故,最后这项却很难得到。

将来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成就感,常来自于你对他人的关怀与肯定,别人也可能因此而愿意互相配合。

Aug 24, 2010

胸口永远的痛

深夜里,胸口绞痛,痛得醒来。不是心脏病发,是很沉重的心痛。

在国营的研究所里,林博士是第二把手,一直很不服第一把手陈博士,表面上可以掩饰得很支持陈博士的管理和策略,暗地里却不停有些捣乱的小动作。在研究所里工作过一段时间,和林博士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人都看得出来。

研究所是由三个大部门组成,每大部门都有它专长的工艺技术。这三大技术可以简单的说是研究所整体专长的前、中、后段工艺,而以前段工艺作为核心,中、后段工艺属于辅助或附加技术。林博士是后段工艺技术出身的,也曾任过其部门经理,所以决策上往往会偏重后段工艺,甚至有时在不合情理的情况下把后段工艺硬生生的塞进一项工程里。有些工程往往因为这样而最终被搞砸了,然而此乃“高层决策”,我等鄙贱人员看在眼里,也不能说什么,说了也白说,还自找麻烦。

当然,林博士能在其位上大玩这样的游戏,没有一支强大的党羽,想必也玩不起。就不提他如何偏袒,保护,和维护那些党羽的利益,这些都还是其次,令人痛心疾首的是他维护自身和党羽的利益,已经到了没有理性的程度。

话说有个部长级的招商团,成功的游说了日本数一数二的某集团,跟咱这唯一的国营研究所合作研究项目。开始洽谈的是一个只有八万五美金,为期六个月的小项目,研究课题定下来只涉及前段工艺。

说实话,人家是国际上知名的庞大集团,要和咱这种小国研究所合作,用小项目来试试咱的研发能力,也是合情合理的。人家肯把他们的技术对咱公开,以方便项目的开发和改进,况且他们是付费让咱作研究,要求拥有研究结果的知识产权,也是很自然和合情合理的。然而没有想到这些合情合理的事,也可以被拿来大做文章,说成是不平等,是剥削。

研发合约洽谈到最后阶段,需要林博士签名时,他就是不肯签,然后就挑一些无关痛痒的事项,要我们继续跟进洽谈。我们都了解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因为它是未来重大项目的前奏,所以就尽量去满足双方任何合约上的要求。然而,博士却不这样认为,一个无关痛痒的事项经过协商谈妥后,他又会再提出另一个无关痛痒的事项要我们去摆平。这样的事情来来回回了好多次,有些事项的不平等要求,我们都觉得对方很配合我们的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让步妥协。

经过一年半的洽谈,有问题的事项都被一一摆平了,到了最后关头,林博士已经挑到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时,他竟然毫无理性的说:“我不会签,因为我不想签,打从开始我就不想签。”被我们追问缘由以便向客户解释时,他才说是因为课题只涉及前段工艺,不能反映研究所的整体能力。此话一出,个中端倪,不言而喻。

我们向客户传达这消息时,其反映让我们很尴尬。他们说还好没有签成,要是签成的话还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有什么出尔反尔,出乎意料的举动。我觉得这已经很客气的了,但他们说了,以后再也不想跟任何新加坡公司谈合作事宜。

这事之后,时常在半夜里胸口绞痛惊醒,想到国家的唯一研究所,被这样的博士在糟蹋;纳税人的钱,就这样的被浪费了,寒气从心里寒出来,难以舒展。

这是多年前沉痛,偶尔想起仍然隐隐作痛。

Aug 8, 2010

Law -- As it should be

One evening after attending the theatre, two cowboys were walking down the avenue when they observed a rather well-dressed and attractive lady just ahead of them. One of them turned to the other and remarked, "I'd give $50 to spend the night with that woman." To their surprise, the young lady overheard the remark and, turning around, said, "I'll take you up on that." She had a neat appearance and a pleasant voice so after bidding his companion adieu, the man accompanied the lady to her apartment where they immediately went to bed.
The following morning he presented her with $25 as he prepared to go. She demanded the rest of the money, stating, "If you don't give me the rest of the $50, I'll sue you for it." He laughed, "I'd like to see you get it on these grounds." The next day he was surprised when he received a summons ordering his appearance in court. The defendant's lawyer said, "She can't possibly get a judgment against you on such grounds, but it will be interesting to see how her case will be presented after the usual preliminaries." The lady's lawyer addressed the court as follows:
"Your Honor, my client, this lady, is the owner of a piece of property, a colorful garden spot with ideal temperatures, conditions for social activity surrounded by a profuse growth of shrubbery, which property she agreed to rent to the defendant for a specified length of time for the sum of $50. The defendant took possession of the property, used it extensively for the purpose for which it was rented, but on vacating the premises he paid her only $25, one half of the amount agreed upon. The rent was not expensive, but it was restricted property in a private zone, and we ask judgment to be granted against the defendant to assure payment of the balance."
The defendant's lawyer was impressed and amused at the way his opponent had prepared and presented the case. His defense, therefore, was somewhat altered from the way he had originally planned to present it.
"Your Honor," he said, "my client agrees that the young lady had a fine piece of property, that he did rent the property for a time, and a degree of pleasure was received from the transaction; however, my client found a well on the property around which he placed his own stones, sunk a shaft, erected a pump, and initiated pumping operations personally performed by him, which produced results mutually beneficial. We claim these improvements to the property and the mutual benefit resulting adequately compensate for the rental of said property. We will, therefore, ask the judgment not be granted."
Then the young lady's lawyer came back:
"Your Honor, my client agrees that the defendant did find a well on her property, that he did make improvements, and did produce favorable results such as my opponent describes; however, had the defendant not known the well existed, he would never have rented the property. Also, upon vacating the premises the defendant removed his stones, pulled out the shaft, and took his pump with him. In doing so, he not only dragged his equipment through the shrubbery, but also left the hole much larger than it was prior to his occupancy, requiring extensive mop up operations and making it easily accessible to little children. We therefore ask judgment be granted."
AND SHE WON THE CASE!

Jul 19, 2010

文章分享~~月亮在看你

只在一念间的转变,人生就不一样了

从前,某村庄中,有户贫穷人家,生活很苦,家长为了省钱,常利用夜晚摸到人家的菜圃里,偷窃蔬菜。

有一天夜里,这父亲带着他七岁的小孩,走进别人家的菜圃,想拔些萝卜带回去。当他刚拔了几条萝卜,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后轻声呼喊:「唉呦!爸爸,有人在看你!」

他爸爸大惊,贼眼四顾,慌张问道:「孩子!人在那里?」

小男孩一边指着上方,一边回答:「爸爸!你瞧,月亮正在看着你哩!不是吗?」

小男孩这句话,说的他爸爸愣住了。他徐徐放下了手里的萝卜,后悔的心情,使他难过,也使他欢喜。他默默牵着孩子的手回家去了。

一路上,他在想:「偷盗是很大的罪业,大概是佛菩萨或神明的慈悲,假借孩子的嘴,使我悔悟,使我改过向善的吧!」

其实,正道与邪途的分野,只在这一念之间而已!

那菜园主人因为菜常被偷采,气得不得了,心想这小偷太可恶了,一定要将小偷捉起来。就躲在树后想捉贼。当他看到人影正想出声叫喊捉贼时,听到那孩子讲的话,一时也楞在那里

也看着月亮,借着月光,菜园主人也看到小偷的脸孔,知道他是同村生活困顿的贫穷人家。看着父子俩默默的牵手离开,他又抬头看着月亮,心头默默不语。

菜园主人回家后,将看到的事情告诉妻子,那妻子对菜园主人说:「那月亮不也正看着你吗?」

菜园主人一夜未眠。

隔天中午,菜园主人跑去找那偷菜的父亲说:「某某呀,我家须要人手帮忙,你可不可以来帮忙呀?除了工钱外,还可以给你一些菜拿回家。」

对这额外赚钱的机会,又可温饱一家,那父亲当然满口答应了。

当夜,这小偷父亲牵着小男孩的手,蹲在阶上看着月亮,那小男孩说:「唉呦!爸爸你看月亮在笑哩!」

同时,菜园主人也在自宅看着月亮,对着妻子说:「从未曾感觉月亮一直都在看着,看着别人也看着我,看着别人在做什么事,也看着我如何的反应唉呦!�看月亮在笑哩!」

一样道理,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Jul 16, 2010

70s, keep S'pore clean; 80s, keep S'pore green; 90s, keep S'pore lean; y2k, keep S'pore grin; while wallet is not thin can do all the above.

Jun 28, 2010

该咋活

最近接到两位商界对手的死讯,却有很两极的反应。

一位是西方的同行对手,为人真诚风趣友善,第一次在展会上认识时难免会“晒冷”探底,但是了解了咱家产品的优势后,马上直截了当的表示有意思要收购我们公司。他也算是他们公司的主导人物,我们在展会或研讨会上都目睹他凡事亲力亲为,没有一点架子。他这样的献议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虽然谈判最终没有结果,后来在各种场合见面时还是像老朋友一样友善,也秉着公平竞争的自由市场原则,彼此尊重各自的存在,还很专业的分享他们开发新产品市场的心得。

上个月在研讨会上不见他的踪影,才从他同事口中得知,不久前在他家后院的一场罕见意外,被倒下的树木压死了。他的死讯来得突然,招架不住之余非常惋惜我们未来的奋战之路将少了一位他这一号的对手朋友。

另一位是东方的,也是同行对手,为人就心胸狭窄许多,已经是业内的元老级人物,却容不下业内的新进小公司。仗着权高势重,用其影响力,使出暗招,阴招,狠招打压同行。咱家的新进产品,也深受其害。虽然只见过他两回,却对他那高不可攀,不可侵犯的架势印象深刻,似乎他身边的一切皆下品,“官”得很。

前一阵子听说他癌疾缠身,心中毫无丁点的惋惜之情;几周前听闻他辞世后,更是顿时觉得天空亮了起来,苍天终于开眼了。

他俩都是刚过不惑之年,算得上是年轻有为之人。对自己这很自然的两极反应,作了点分析思考:这做人嘛,不就是那么回事儿。在世时能囊刮的再多,都带不走,但是那些带不走的,希望都是别人对你的不舍思念。

narrowest, most crooked, dangerous road

Jun 20, 2010

端午后记

已经好几年没在家过端午了,几乎忘了粽子是啥味儿了。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是除了春节外家里最忙碌的节日。母亲从端午前的几个星期,就开始筹备绑粽子的事,从买粽叶粽绳,又浸又洗好几回,买糯米,挑出糯米里参杂的白米,浸糯米,炒糯米,买料,拨板栗,切猪肉,浸香菇,卤猪肉,炒馅料等等。

端午前的一个星期就开始绑粽子,一烧就是两大锅,一弄下来就是一两天,一绑就是几十斤,福建的咸肉粽,娘惹粽,碱水粽子都有。绑好粽子后又是都给亲戚好友邻居送一些,自家只留一些在端午节当天吃,还有供神。

粽子这东西,家家都会绑,家家都有他们自家的独特味道,各自巧妙不同。我们给他们送粽子,他们也会回赠他们家的粽子,就这样我们就可以吃到百家粽,有传统用猪油网包住馅料的咸鸭蛋福建粽子,有广东的豆粽子,有潮州的辣虾米粽子,有咸花生粽子,鲜蚝蛤蜊粽子,有的还有莲子冬瓜条,总之是口口感鲜,粽粽精彩。

现在会绑粽子,或肯大费周章绑粽子的家庭已经不多了,母亲也因年事已高,亲友间互赠粽子的习惯也没有了,在加上饮食上的健康考量,也好几年都不绑粽子了。

这次从北欧回来,端午节虽已过去,还是给我留了两个他家送来的娘惹粽子,虽然没有母亲粽子的味道,对吃了几个星期的烟熏鱼和烟熏肉的我来说,已经是人间美味了。

我现在很认真的在考虑,自己也学学绑一绑自家种子。

Jun 16, 2010

寻找小美人鱼

童话故事里的小美人鱼,在哥本哈根有一尊她的铜像,是一直想去看看的。这次难得到哥本哈根出差,却无缘会她一面,因为之前听说她已经被搬移到上海世博的丹麦馆里。

无奈,打从她诞生来的第一次远游,就给我遇上了。然而既然来到了她的出生地,还是前往看一看她的生活环境。

在怡人的码头公园里,按照指示牌转了转,始终没找着,就问了问迎面而来的路人,“do you know where is the Little Mermaid?”

见他调皮的笑了笑,说,“in Shanghai。”

我愣了一下,知道我的问法有误,更正了再问说,“I meant, do you know where the Little Mermaid used to be or suppose to be?”

那人才大笑了一声,然后往他身后的方向指了一指。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见到在不远的岸边浅水处,立了个大型的平板电视。“That big TV?”我问道。

他也不想多加解释,还是那副调皮的笑容,“you’ll find out.”

走近了才看清楚那是在小美人鱼的原址上立了个平板电视,并通过互联网现场直播她在上海丹麦馆的影像。

虽然没能一睹小美人鱼的风采,能看到这一个由北京行为艺术家艾未未的构思和杰作,也算是不枉此行。虽然那互联网在我观赏它的那十几分钟里,断线了好几次。

不过小美人鱼的原址环境却不怎么优美,水质混浊,背景都是发电厂的烟囱,风力发电柱子,还有工厂。不知道小美人鱼会不会喜欢上上海而不回丹麦去。

小美人鱼,下次再见了,在上海,或是哥本哈根…

Jun 12, 2010

啤酒外话

与荷兰伙伴饭后闲聊时,问起他为什么啤酒从不离口,因为好像从来没有见他喝过水,没想到他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借口。

说他出生长大的村庄里,水是不能喝的,一喝就会生病,严重的甚至会死亡。因此他们村庄里,以前家家都会酿啤酒,他也是打从懂事以来就一直喝啤酒,还说他的孩子也是打从断奶后就开始喝啤酒的。当然,他们自家酿的啤酒是酒精含量很低,但是可以安全饮用的,基本上是啤酒当水喝。

还说不只他们村庄是这样,基本上每个莱茵河两岸,包括中上游的德国城市村庄都这样。很明显的,这是水源污染造成的。

对他这不可思议的借口,上网去搜寻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的啤酒品牌,都是创建于工业革命的最鼎盛时期。因此有理由相信,工业革命污染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却也因为工业革命的关系,啤酒的酿制生产走向大规模化,量产化,给他们提供了干净饮用水的代替品。

同时也发现英国饮用红茶的文化和茶叶的贸易量,也在工业革命的高峰期后形成;和法国的红酒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现在的净化水技术已经很发达先进,他们也不打算给这两百年来滋养出来的啤酒、红酒文化做出任何的变动。况且要变动的话,不只是文化层面的,还有更大围绕着整个啤酒红酒生产衍生出来的经济生态。

所以荷兰伙伴俏皮的说:“这是恩赐啊,没有比这个更好地借口让我们从小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喝啤酒。”

玩笑归玩笑,我觉得对小孩来说,是很可悲的。

May 16, 2010

忘了件很重要的事

在地铁车厢里,突然想起我忘记了一事儿。这事儿要是在许多年前,还真不能算是一件事儿,但今天它可大可小。

忽然浑身很不自在,非常没有安全感,虽然身边都是满满的地铁乘客,却好像被这个世界隔离了一样,好像身处在一个无人的孤岛上。那么的孤单,失落,无助。

渐渐的呼吸有点困难,需要一个氧气筒;渐渐的心跳好像慢了下来,需要一个起搏器。

迫不得已,我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冒着要让与我约会的人等上个把小时,我还是决定去取我的氧气筒,取我的起搏器。所以我返回家里,去取我出门时忘了带上的手机

May 3, 2010

母语。。。

从不曾拥有到拥有,是一种追求;
从拥有了到习惯拥有,是一种无知;
从习惯拥有到不珍惜拥有,是一种愚昧;
从不珍惜拥有到减少拥有,是一种堕落;
从拥有到不再拥有,是一种败家。

Apr 27, 2010

千思万绪

古训也有错的时候,“勤有功,戏无益”和“玩物丧志”对现在的孩童来说,就是错误的。当然,勤有功还是对的,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的戏和物,不是电子游戏。

其实游戏能开阔一个人的思维,灵活一个人的思考,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君不见弗兰克林风筝放一放就让黑暗不在夜里弥漫;诺贝尔搞一搞破坏就让开山易过炒盘菜;莱克兄弟笨鸟飞一飞就让你我可以全球消费;某某人(忘记名字)细铁丝拗一拗就让大叠文件不会乱套。

和当老师的朋友聚会时,每次会听到对学生的严厉批评,而批评的不外是好玩、调皮、懒惰、问一些古灵精怪的问题、等等等等。这些师长的普遍印象是只要勤奋、专心、听话,考得好成绩,就是好学生,就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成功人士。

是这样吗?君不见几十年前被这种师长贬为坏学生的,今天有些成为商界的成功人士,可能正养活着那些几十年前的好学生。

教育不能单单只理解成对学生的外在“教导”,更重要的是“培育”,是要去“引导”和“发掘”。不能把成绩当成判断一个学生学习能力之独大准绳,就如社会独尊金钱论定一个人的成败一样。它应该包含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探索和犯错的空间和机会,去认识和肯定那些别人觉察不到的内在素质。

成绩,充其量只是一个参考数值。成绩不好就去修改教育章程,也只体现我们仅仅懂得运用唯一擅长的数字游戏,自欺欺人。

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还我们的孩子他们该有的童年,还我们的孩子他们的自信,还我们的孩子他们能为我们创造希望的能力。

依然又一村

很多年前,一位前同事,闲聊时见我为工作上的难题眉锁难展,问我:“Do you have a solution?”见我一脸纳闷,没有回应,接着说:“If you don’t have a solution, you don’t have a problem”。

意思是“如果你没有办法去解决,那你就当没有难题。”听起来好像很阿Q,根本就是在逃避问题的懦夫表现。当时我就是这样认为的,然而,经历了那么多年生活和职场的磨练,才了解到这句话的精湛。

在这世上,我们的生活里,不能理解及不能解决的事儿,太多太多了。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更是感性而非理性的交错,难以理喻。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有合理的原因。如果非要认为每件事儿都能解决,或都能有个理性的推断的话,到头来可能会自讨苦吃。

并非鼓励逃避,而是在适当或自己精神上还能承担的极限下,选择放下、放弃、回避等,让生活得以继续;毕竟当前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它不是生命生活的全部。

转个身,换个角度,风景依然美丽,依然又一村。

Apr 24, 2010

展会小曲

在国际展会会场上,很难得遇到新加坡同胞,无论是去参展或是去参观的。然而要是遇上了,很容易辨认出来,尤其是从语言上。

加拿大同事讲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台湾同事也讲得一口标准华语,但是一接待到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的参观者,不管是讲英语的或讲华语的,就会把他们交给我;或是远远的看到同事们一脸凝重的和他们交谈时,也会主动地过去接应。然后一句“Singapor-ree-yan, same same”,或者是“neighbor leh, long time no see”就立刻打破隔膜,顺利的把接待的工作接过来,不至于让双方感到尴尬。

其实那些新加坡或马来西亚的参观者讲的不外就是英语或华语,只不过,是新马式的英语和华语。而同事们对这类新马式语言的评语是…

“听起来很费劲儿,没留意听的话,根本不像是英语”

“谈话间的八九成单字,都听得懂,但是这些单字串连起来的句子,只能听懂五六成…”

“英文还好。说中国话时,常常词穷,然后要用很多很长的描述,去表达它的意思,这样就常常离题,让人听到后半部时,却忘了前半部…”

“尾音很多,有时很难分辨出到底是不是句子的一部分,造成混淆,常常让人误解了原意…”

“语言,表情,和身体语言联系不上,听不懂时很难从表情或身体语言去判断或联想…”

“语音没有高低起伏,速度又快,停顿的地方不明显。听起来很机械,沉闷…”

呵呵,比我能想得到的还多。他们就好奇的问,怎么不见我说新马式的英语和华语?我也说呀,当场就用新马式的语言和他们交谈,把他们都给逗乐了。

后来,一个比较资深的同事说,这样的话,新加坡的公司怎么去冲刺国际市场?新加坡的经济很大部分都是靠国际市场的吧?

我说,“靠跨国大企业,靠政府…”

Apr 21, 2010

泡汤文化

四月,台湾,泡汤最好。

十五度左右的室外温度,光着身子在露天风吕的淋浴设施洗去身上的油垢污垢,然后先到低温池里浸泡至全身已经适应其温度后,冲个冷水浴或到冷水池里泡一会儿,再到中温池去浸泡。这样重复的冷热交替浸泡,就可以晋级到高温池去浸泡到羊儿回家来。

泡过汤的朋友都知道泡过之后的轻松感觉,然而泡汤过程的享受也是很重要的,要享受就一定要在露天泡汤。台湾一般中高档次的钱汤,泡汤的池子比较宽敞舒服,环境也很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特色庭园,自然而不造作。身体在被中高温的汤水包围着,慢慢松懈的同时,充斥视场的是赏心悦目的花草树木,感觉沐浴在大自然里。

台湾的泡汤文化虽然源自日本,我较喜欢在台湾泡汤,主要是因为日本的泡汤整体气氛很严肃拘谨。

若有三五同好同去泡汤,边泡边聊,更是不亦乐乎。没有任何聊天的气氛比边泡汤边聊天来得坦然真诚。

啊,… 舒服,… 连时间都被泡慢了,… 慢了 … 停了 …

Apr 14, 2010

外甥长大了

趁出差之便,绕道南昌去探望在酒店里实习的外甥。

外甥十八岁,就读理工学院,念的是酒店服务。实习是由院方联系安排的,虽然也安排了好几个地方的酒店让他们实习,如美国,迪拜,澳洲,北京等,由于名额有限,他被派到了南昌的酒店。但是很庆幸他是到中国,而不是到讲英语的国家去实习。

他在家里,和很多新加坡的小孩一样,很少会主动地用华语交谈。对中国的认识,也因为媒体的很多负面报道,普遍存在很多的偏见。我们对中国某些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纠正,他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

第一次在没有家长的陪伴下,只身到外地实习,总免不了让疼爱他的人担心。然而观察了他两天,觉得他还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适应得蛮好的。特地要了间双人房,要他夜里到房里来过夜,可以睡得舒服点,他就是不肯(可能是不想违背酒店的规矩)。和他到外头去用餐,还时不时地看表,估计是怕错过了回去上午班的时间。

两天来和他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是在那个环境里,见他有点别扭的都在用华语为客人服务,而且很努力的说着“标准华语”(普通话),尽管对这个从来没跟我说过“标准华语”的外甥有点不太习惯,却很感欣慰。

从他同事的口中,也得知他们的这位新加坡来的同事很乖巧勤劳,外甥还蛮有人缘的,更是倍感高兴。

外甥长大了,看来对他的担心是有点多余了。小孩,只要不娇生惯养,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可以是很强的。

还有一件比较意想不到的事,他现在已经在计划,回国毕业后,他想到某某同事的家乡去看一看,想到中国的某某城市去旅游等等。他对中国已经不再抗拒了。

性别比率不均

在南昌的酒店用早餐,发现餐厅里的食客绝大部分是老外家庭,带着一个或多个小孩儿。奇特的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带了一个未满周岁的中国娃儿。

旁听着他们的餐间谈话,知道他们都是来世界各地的,来自美国的最多,也有英国法国和一些讲西班牙或葡萄牙话的。

小娃儿个个健康可爱,忍不住走过去逗逗他们,也借机会和那些老外家庭聊聊天。结果证实了我心中的猜测,那些娃儿都是清一色被遗弃的女娃儿。各夫妇都是经过几年的领养申请和面试,才能正式到中国来领娃儿。来领娃儿时,还是不能挑的,那个娃儿配给了他们,他们就得领。

虽然娃儿们对他们养父母的语言还很陌生,之间好像还没有一种亲情的联系,但看夫妇们爱心满满的,很有耐心的在尝试着,对这些被遗弃的娃儿来说,已经是一种幸福了。我在心里很佩服这些夫妇,也祝福这些娃儿们。

然而却很为中国的未来担忧。中国前不久的100对108(官方数据)严重失衡的女对男的人口性别比率,已经形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压力和问题,每年还有不断有女娃儿被遗弃和被领养到外国去,这性别比率不均的问题肯定会继续恶化下去。

难道要像西方世界把同性恋合法化,或是开历史的倒车,回到一妻多夫的母系社会不成?

Apr 13, 2010

北京司机,南昌司机

今天到南昌,坐上了计程车到市里,一开车司机就说到我住的酒店大约要一百五十元,包括高速公路费,我说好的。

开了没多远,他又问我要不要发票,还说如果不要发票的话,他可以少收二十元。要不要发票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想想对他可能可以增加一点收入,就答应了他不要发票。可是话一出口,见他伸手要把计程表关掉,就马上制止他。

争辩了一阵,我也懒得和他纠缠下去,就说我还是要发票吧。

他接着就很不耐烦的开车,开得很快,频频换道超车。

到了酒店时,计程表显示了87元,心想这司机很不老实,还好没有让他把计程表给关上,加上路费15元,就掏了102元要付给他。他却要我付130,问他是什么道理,他说他要空车回机场的路费15元还有从机场出来停车费6元及回去的停车费6元。这些怎么是由我付呢?

由于头一次到南昌,也不知这是不是南昌的交通规定,但也不想做傻瓜,就把酒店的门卫找来,问他这样的收费合不合理。门卫听了后就对着他吼:“是他(指我)叫你去机场接他的吗?!有你这样收费的吗?!你要这样我举报你。”

结果他乖乖的收了我102元,走了。

回想早上北京的计程车司机送我到机场时,车资是算了又算,确定无误之后才让我付款。我还问他:“确定了?你可别吃亏。”他说:“该多少是多少,咱俩都不能吃亏。”

毕竟是首都的司机素质高。

Apr 8, 2010

回到那种惊喜的年代

陪荷兰客户到老舍茶馆去看演出,其中有一场是京剧表演,当花旦出场时,跟他们说明那是男生反串的。他们听了之后,有点惊讶,然后若有所思地看完表演。

看完演出后,他们又到茶馆内的小型四合院博物馆去参观,也给他们介绍了东厢西厢和后院的房子分别是谁住的。他们听完之后,又是一脸皱眉狐疑的样子。

终于在看完精致的小陶瓷人,展示老北京的茶馆和街景的风貌时,按捺不住的问了我,说中国以前的女人都不用出外去工作,那她们怎么找伴侣?

开玩笑的对他们说这答案要说上三天三夜才能说完。也不管他们明不明白,给他们简略的讲了小农经济社会的男女分工和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有渊远的儒家传统思想,演变到宋代以后对女性不能抛头露面及三步不出闺门的压迫,把他们听得是目瞪口呆,纷纷表示庆幸他们不是生长在那种年代。

然而,让人纳闷的是结婚生子在物质财力条件不丰裕的过去,却因为有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支撑,它不仅不是社会问题,而是社会延续的动力。

社会富裕进步有钱后,却发现很多国家都在想方设法解决急速老化的人口问题。各父母官苦口婆心,良策利诱,连哄带骗,就是不得要领。

结婚生子成了一种社会使命和任务。生出来的生命只是为了要满足一些好大喜功父母官的点算欲,只是一个数字代号。这还是其次,严重的是那些生了孩子的父母只会盲目和忙碌于追逐社会为他们制定的物质,道德,和行为标准,大多数都无能力,无闲暇,也无心思照顾幼小,只能生给女佣或爷奶公婆看顾,唯一关注的他们长大后能进明校考佳绩让父母和父母官脸上有光。

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官先用大量人力和财力去摧毁一些根本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现在又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去重建那些不能用金钱去完成的任务。更可悲的是到目前为止,父母官们始终还是不明白,金钱除了能糊口和满足庶民,俗民,刁民,贱民,顺民,愚民,伪民,草民的虚荣心外,它别无是处。

要解决这个社会问题,可能还是要回到那种惊喜的年代,回到那种掀起头盖巾后,才“哎呀,这就是我的媳妇儿!”的年代。

Apr 5, 2010

英雄老了

突然发现,心目中的英雄,没有了昔日的架势,失去了旧日的气慨。

一个让我致力去模仿的英雄,被剥夺了超能力,丢失了自信。

凡人般的站在我面前,老态龙钟的,步履蹒跚的。

当他需要我去搀扶的时候,我迷惘了;当他需要我去卫护的时候,我迟疑了。

呆呆的望着他,就像看着我自己的未来。

不,不能,英雄不是这样的,英雄不应该会老,头发不应该变白。

时间,你太残酷;大自然,你心肠太坏。

难怪麦克阿瑟将军感慨,老军人不会死去,他们只是慢慢的从英雄的舞台退开。

Mar 31, 2010

机舱里的趣事

在小小的机舱里关了百多两百个人,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的飞行途中,可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亲眼所见的下列的几件事是印象特别深刻的。

一次在斋戒月期间,飞往一个穆斯林国家,机上的乘客也大部分都是正在斋戒的穆斯林。飞机起飞后飞到近一万米的高空时,空服人员在送完饮料后,正在茶水间准备餐食。当食物味道从茶水间飘送时,就开始有几个穆斯林到茶水间,向空服人员要食物,空服人员劝他们回座等餐食送过去,他们就是不肯回座。空服人员没有办法,就给了他们一人一份机餐。这真是空服人员的错误决定,当其他穆斯林见到这些人捧了机餐回座时,也都纷纷涌到茶水间,向空服人员要机餐。没一会儿工夫,茶水间外和前后的廊道都挤满了要餐食的穆斯林,空服人员根本没有办法把餐车推出茶水间送餐食。场面之混乱,就像在领救济品或大工厂里午餐时间的食堂一样。

看了看机窗外,还是大白天的,难道这些穆斯林都不斋戒?后来和一个空服人员闲聊时才知道,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飞机飞上空后,穆斯林是不用按照地面上的斋戒律条和作息进食的。

有一次乘搭了一班中转到土耳其的班机,登机时吓了一跳,因为机舱里坐着的,几乎清一色都是全身裹着白色毛巾的男性乘客,就像在土耳其的澡堂里的那种装扮。不敢在这些乘客的面前问空服人员,但是估计他们都是因为有什么大节日,到土耳其去朝拜的吧?

有些搭客可能一下飞机就要会见客户或上班,所以在飞机抵达之前,就会把坐飞机时穿的便装换去,穿上一身的正式服饰,这类人在飞往欧美城市的班机上很多见。但是往往那个时候占用盥洗室的人多,为了争取时间,他们竟然可以很开放的在众目睽睽的情况下,旁若无人般,很纯熟的宽衣解带,换上衬衫西裤西装。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次飞往北京时,有一间盥洗室被占用了很长时间,乘客纷纷向空服人员投诉。空服人员也担心里面的乘客可能发生什么事情或意外的,因为敲了很久的门也没有回应。就找来了一件类似钥匙的小工具,要把门打开。我的座位刚好在能从一个斜角看到盥洗室的门。当门被打开时,看到一个侧头看着空服人员,一脸错颚中国籍男子,全身脱得之剩下一条内裤,正在抹身。

Mar 29, 2010

路难行2010

都在说金融危机后,商务旅游或休闲旅游的人少了,可是每次乘搭飞机,总是看到每趟班机都是满满的,让人有一种经济已经回暖的错觉。

班机爆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儿,要不然那些航空公司高薪请来的谋略专家就白支薪水了。伎俩不外是减班次,取消直飞班次,和其他航空公司并飞(美其名叫班号分享“code-sharing”)。由于需求的降低,供应被压得更低,所以在金融危机之后,机票的价格不降反升,很多地方的机票也到了如果没有提早订票,是一票难求的。

高票价和票难求还不算什么,最糟糕的是很多直飞的班机被取消了,去而代之的是两点之间的直线多了一些折腾,不只在路线和时间上,还有体力上的。这种情况在亚洲国与国之间的航班还不多见,但是在欧洲和美加的班机就司空见惯了。美国更是搞到国内班机的托运行李都要付钱,国际航班只允许一件托运行李。

譬如拉斯维加斯到纽约如果直飞的话,只需六小时。可是被拆折成三段后,并非简单的算术就能算得出来的,中间在丹佛市转机的候机时间是四个小时,在克利夫兰的转机候机时间是九个小时,所以就成了十九个小时。

因此,原本只需二十六个小时就可以回到家的路程,现在竟然要花四十二个小时。

这些还不包括转机时,从一个机场赶到另一个机场,从一个终站大楼赶到另一个终站大楼,从一个登机闸口赶到另一个登机闸口的极大体力消耗,以及和时间赛跑的精神磨练。

Mar 5, 2010

A very well put political statement

We are not here in this world to find elegant solutions, pregnant with initiative, or to serve the ways and modes of profitable progress. No, we are here to provide for all those who are weaker and hungrier, more battered and crippled than ourselves. That is our only certain good and great purpose on earth, and if you ask me about those insoluble economic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f the top is deprived of their initiative, I would answer ‘To hell with them.’ The top is greedy and mean and will always find a way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They always do.

Michael Mackintosh Foot (23 July 1913 – 3 March 2010),
British Labour politician and writer who was
Member of Parliament from 1945 to 1955 and 1960 to 1992

讲得好的一个政治声明

我们在这世上不是为了寻找优美的解决办法,孕育新的倡议,或为各种促进盈利的方法与模式服务。不是,我们在这里是为了提供服务给比我们弱和饥饿,较我们更受伤和残废的一群。这是我们在这世上唯一肯定好的、伟大的目的,而如果你问我关於那些无法解决的经济问题可能产生,如果高层人仕的主动权被剥夺了,我会回答:“让他们去死吧。”高层人仕贪婪和卑鄙,他们总会想办法照顾自己。他们常常这样。

麦可麦金托富特(23.7.1913 - 3.3.2010)
作家、英国工党国会议员(1945 - 1955 及1960 - 1992)

Mar 1, 2010

日不落,月不升,五小时

冒着美国东北今年的第三场暴风雪,还是搭上了回家的班机。可能是为了避开暴风雪的途径,飞机没按往常的西北路线,而是取道正北方向,直闯北极圈,在北极圈的深处,飞越北冰洋。

还真要感谢这场风雪,才有这样的机会,看到这样的非常景象。能够在这样的高度看到正北极的景观不说,还经历了时间的冻结现象。

在飞机飞进北极圈不久后,天边太阳就徐徐的溜到地平线的云层上,然后就拒绝再往下沉。由于正值正月十五,和太阳遥遥相对的圆月儿,也在太阳渐渐下沉的同时,从对面的地平线上探出头来。它俩之间像是有什么仇恨或什么误会,都在回避对方;太阳不落下去,月儿就不肯升上来,但也不躲起来。

机舱像是它俩的屏障,夹在它俩中间,相互看不见对方。机舱里的人是它俩的和事佬,而且是很不称职的和事佬,好多都在机舱里蹿动,一会儿在这侧,看看厚厚云层上的太阳,给它拍照,一会儿又有跑到另一侧,看看万里晴空洁白冰架上的圆月儿,给它拍照。

它俩就这样的,看不到对方,也不想看到对方,在各据一方的天边坚持,你不落,我就不升。这样的状态,在我们飞跨北极圈的五个小时里,一直那样的维持着。是我见过最长时间的日落,是我见过最长时间的月升。

当我们飞过北极圈后,太阳意识到它的主导地位,认为没有我太阳,你月儿算个啥,为啥要避着你?于是改变了落下去的原意,慢慢的往高处升,月儿慢慢的就到冰架的后面去了。

时间,又再开始流动了。

Feb 21, 2010

温馨的一幕

在奥兰多开完会议后,到芝加哥好友家中小住度过周末。和他家人一起出外用餐时发生了一件很温馨的事情。

好友的母亲自我在这里念大学时就一直是在中国餐馆里掌勺的,后来更把那中国餐馆顶下来做生意。一直到去年为止,由于竞争不过大财团经营的自助餐服务,餐馆结业了。自此之后,这个芝加哥北郊的小社区,就没有像样的中国餐馆。

好友的母亲也是近七十的人了,也乐得清闲在家里种种花,学学英语,教教孙子学中文,给家人做一些地道的小吃。这个周末我就吃了云南臊子面,寮国的番茄咖喱鸡,泰国牛肉面等等,都是一些不只在美国,甚至其他地方都很难吃到的家乡口味。她虽然年纪大了,烹饪的手艺还是不减当年。

我们在一家西餐厅用餐时,有好几个也是在餐厅里用餐,白发苍苍的老外认出好友的母亲,走过来亲切的打招呼。好友的母亲虽然在美国住了三十几年,用英语和老外交谈的能力还是极其有限,所以我们偶尔会帮她稍微翻译一下。

谁知道说着说着,几个老外突然眼泪都流了下来,说自从好友母亲的餐馆结业之后,他们就再没有吃到好吃的中国菜了。他们吃好友母亲煮的中国菜吃了三十几年,其他中国餐馆的菜已经吃不惯了。

面对这样的情景,好友母亲即高兴却又不知如何是好,然后用很简单的英语安慰他们。后来经不起他们的一再恳求,竟然答应日后会教他们怎么煮中国菜,那几个老外才破涕为笑,高高兴兴地拥抱道别,回到自己的餐桌上继续用餐。

有时候觉得这些老美还是蛮可爱的。

Feb 16, 2010

心里过春节

佛罗里达州的春天,比往年冷,特别是大年初二的晚上。

今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晚,要不然就不用在大年初始千里迢迢的跑到奥兰多来参加二月的常年研讨会。

酒店的大堂里,不见梅花桃花或银柳,连一点最简单的红色装饰也没有,喜气无从洋洋。

虽然与会的有几个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的炎黄子孙,在被众多老外围绕着的环境里,想跟他们说声“春节快乐”的心情的冲动都没有。

原来,春节的节奏是要在紧张混乱的春运中期待的,春节的气氛是要在红彤彤的年货中去寻找的,春节的感觉是要在知道春节意义的人身上去享受的,春这个节日是要在清一色炎黄子孙的亲朋好友群里度过的。

在十度气温的冷风中,只穿短袖汗衫牛仔裤,独自从酒店的商务中心步行回房间,享受着沐浴春风的心情。有一个穿得像爱斯基摩人的肥胖老美妇女和我迎面擦身而过,皱着眉苦笑对我说:“你一定是从很冷的地方过来的吧?”

无语对她笑了一下,在心里对她说:“去,你懂个啥。”

Feb 12, 2010

Enemy, friend, and ...

A little bird was flying south for the winter. It got so cold it froze up and fell to the ground in a large field.

While it was lying there, a cow came by and dropped some dung on it.

As it lay there in the pile of cow dung, it began to realize how warm it was. The dung was actually thawing him out! He lay there all warm and happy, and soon began to sing for joy.

A passing cat heard the little bird singing, and came to investigate. Following the sound, the cat discovered the bird under the pile of cow dung, and promptly dug him out-and then ate him.

The morals of the story are:
1. Not everyone who drops shit on you is your enemy.
2. Not everyone who gets you out of shit is your friend.
3. When you're in deep shit, keep your mouth shut!

知识份子

上一篇博文里提到知识份子的胸怀,好友致电说我们的社会应该不缺啊,国大南大加上私立的和海外的大学,每年都有数千名学成的学士、硕士、博士,现在还有博士后的。

我对他说:嗨嗨,对不起,那些顶多是些有学识的人,还不足以成为知识份子。

知识份子除了要有学识之外,还要对社会有理想、对万物有关怀、对人生有抱负、对社群有侠道。社会里的各个领域里都需要知识份子,尤其是以社会和社群的长远利益为重的领域里,更不能没有知识份子。

知识份子的素质除了具备其专业知识外,对任何的思想和意识形态都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和包容;对人的天赋权力及其相关的道德和价值观有独立的判断,立场,和尊敬;对儿童的纯真,人的真情和美德要有一定的追求;对正义和真理更要有坚持和牺牲。

然而,社会的高度商业化,科技的自动化,资讯的泛滥化弊病,使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迷信高效率的推波助澜下,量化了所有物质和素质,使金钱成了独尊的度量衡标准。在全民拜金的时候,如果知识份子也同流合污或以身作则的话,那就是一个社群迈向衰落,甚至毁灭的第一步。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避免或挽救一个社群走向衰落和毁灭,这个社群必须探讨和分析社会资讯,观察社会动向,平衡社会生态,和警世社会危机。这些都是平民百姓不可能做得到的,若非父母官责无旁贷的责任,那就是知识份子义不容辞的义务了。

好友说:这标准也定得太高了。

我说:一点也不高,中国上世纪初,没有大学文凭的年代,出了那么多知识份子;为什么现今几乎个个都是大学生的社会里,却找不到几个知识份子呢?

成功和聪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金镛大侠说:“成功和聪明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好像与我们一向来被调教的信念唱反调。

金大侠所说的成功是不定数,随机、随缘、随性的;我们则认为成功是理性追求,是必须计算市场最大公约数,是可以用聪明才智去创造的。

理性追求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定向、定项、定期、定标。前三个定似乎还不太难,然而定标就有很大的难度了。因为并不是只要走完几步後,或完成几项规定的任务後,就可以成功。更何况成功所需的三业(敬业、乐业、专业)和三养(教养、修养、涵养)根本不可能被量化。若真要硬性规范和量化成功的话,最终只会演变成所有的事都只是为了达标而做的,而忘了做那件事的初衷。

更何况,那些账面上的成功,得来不易,背地里不知动用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去坑(嫁祸)、蒙(混,瞒天过海)、拐(扭曲真相)、骗(虚报、误报)、偷(挪用账目)等等,把账面修饰得漂漂亮亮。过程中不知堕落了多少天使,埋葬了多少无名冤魂,阉割了多少无辜太监。

NKF事件、雷曼兄弟事件、乃至最近的丰田汽车回收事件,肯定不是少数几个孤立事件,类似但还没有被揭发或浮上台面的事件,在各地的衙门里,大大小小的公营或私营机构里,多的是。

照这样看来,要成功,仅仅聪明是不够的,还要一些基本的道德,人性,和知识份子的胸怀。

Feb 3, 2010

伤痕试验 [转贴]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实验,名曰“伤痕试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脸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装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会解说需要在伤痕表面在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会用纸巾偷偷的抹掉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 -- 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

可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别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吗?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剔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

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

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变,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到的你。

Jan 18, 2010

喀里发塔的拍照趣事

买了喀里发塔的观景票后,同事们都到户外去拍“到此一游”的照片。

由于广场离楼基不太远,塔楼就显得很高大,所以想把人和背景里的塔楼一并摄入照片中,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加上当天是假日,广场上人很多,要避开人群取景就更难了。

在一旁观看同事们到处窜动取景,二十几分钟过去了,还是没能拍到他们满意的照片。就自告奋勇的建议帮他们拍照,虽然已经十几年没摄影了,况且除了有拍照功能的手机外,不曾用过任何的数码相机,但是取景的技巧应该是和传统的摄影机一样的。

接过了同事的相机,就地叫他站定了,我就在他的跟前躺了下来,用相机对了一对,再稍微挪了一挪身体的位置,很快的就“咔嚓”一声,把同事的近乎全身照和整栋塔楼,一并的捕抓到照片中。

把相机递给同事,“你看一看可以吗?”

同事看了后,几乎惊叫地说:“很好耶… 来来来,再拍一张。”

其他同事都围过来了,看了照片的效果后,“你继续躺着,先别起来。”把相机一部接一部的递给我,一一的帮他们拍… 同一个角度的流水作业。

一个同事见我自己没拍照,说给我拍张照,于是我们掉了个位,我站着,他就躺在我的跟前。

这样的躺在地上的拍照方式,很快的就引来很多围观的人。当我的同事给我拍完照后,那些围观的人竟然纷纷的把他们的相机都递给我那同事,要他也帮他们拍照,同样那个角度的照片。

开始还可以应付,后来要求帮忙拍照的人越来越多,要不是我们开玩笑的对他们说每拍一张照片要收取十元迪拜币的费用,恐怕就不能脱身了。

不过要是他们都肯付十元的拍照费用的话,我们几个人观景票的钱都能赚回来了。

Jan 17, 2010

沙海中的星星之乡

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迪拜塔(Burj Dubai),在今年的一月四日开幕了。

到了迪拜,才知道它已经改名为喀里发塔(Burj Khalifa)。临时改名的原因,是因为喀里发在古阿拉伯世界中,是伊斯兰帝国领袖的意思,也刚好是现任阿布达比酋长的名字。更可能是因为阿布达比不久前才借了一百亿的周转资金给迪拜,让它得以在惊爆倒债危机后,惊险度过偿债难关。

适逢在迪拜期间的周五假日,慕名到喀里发塔去转了转,想到观景台上去凑个热闹。但毕竟是刚刚才开幕的景点,管理上有点混乱,也没有明确的说明,观景台的售票柜台前是长长的人龙,排了大约四十几分钟的队,才发现柜台前的告示写了票已经卖到下周一夜里的时段。

前往喀里发塔之前,曾上网去查询,资料不齐全;也打过电话到售票热线,及在酒店的柜台询问过,但是说法不一。虽然现场的售票人员很友善的边买票边解释,还是感觉那样的安排有欠妥善。原来有两种票价,分别是四百元迪拜币(约111美元)和一百元(约28美元)的;四百元的每天限量发售,任何时间都可以上观景台;一百元的是某个时段的票,只能在那指定半小时的时段里,才能上观景台。

轮到我们的时候,当天周六周日的一百元及四百元的票,均已售罄。只能买到周一晚上八点半以后的票。考虑到有些同事周二就回去了,他们也难得到迪拜一趟,就都买了周一的票,虽然知道在夜里,能从观景台看到的也不多。

尽管如此,还是依时依候上了在126层高的观景台。

正如所料,夜里的景色一般,除了俯瞰周边的一些楼房灯光和串珠式的公路街灯外,往远处看就只有黑压压的一片。要是白天里,黑压压的那片肯定就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了。

其实,从瞭望台看迪拜,还远远不如从远处看喀里发塔,尤其是在夜里。有别于世界上其他的高耸建筑物,它不是靠探照灯在黑夜里托出外观,而是在外墙上装了成千上万不停闪烁的节能高亮二极光管。这些小点小点的闪烁蓝白冷光,像是晶莹剔透的钻石里折射出来的光芒,在暖暖的沙漠夜里,让人在观感上有点凉意,也带有点高贵的珠光宝气。

矗立在平坦的沙漠之上,它更像是汇集了天上的所有星光,是沙海中的星星之乡,永远为你我定位标向。

Jan 11, 2010

「半」的学问

有位老人家,年过七十,但身体仍相当健康,声如洪钟,两目有神。我请教老人家养生之道,他送了我一个字,一字记之曰「半」。

这个「半」字有甚么玄机?

老人家解释说﹕"「半」的内涵,就是凡事不可去「尽」。

例如吃饭,不要吃得太饱,半饱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残才休息。所以中午睡一睡,三点三喝杯下午茶,黄昏欢乐时光轻鬆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让身体的状况永远得到调整,正如一辆汽车的电油,经常保持半满的状态。切勿每次亮起红灯才去添油,这则十分伤车。喝酒也是,最过瘾是半醉,半醉的时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与虚之间,奇妙得很,若果全醉,则失却喝酒的意义。"

半,还可放到做人处世的哲学高度,「半」,就是知足常乐,不强求十全十美,世间事,岂能尽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应无憾了。另外得饶人处且饶人,人无完人,凡事留有余地,给人留半条后路,积半点福,何乐而不为。

老人家这「半」字学问,确有道理,认识许多朋友,活得甚不开心,整天怨天尤人,唉声嘆气,原因多数是对人对事过度执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点尘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态度,必然事半功倍,本来可活一百,也变得五十。反为抱著「半日安」,笑玩人间,轻鬆自在,可多活一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