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27, 2009

做人第一;学问第三 [转贴]

日前听了一位导师的讲演,字字珠玑,使人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临结束前,导师写下几行字:“做人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在他看来,做人是本,学问是末。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或是本末倒置。

学问一词,原本十分抽象,很难下一个明确的注脚。广义来说,对某种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就是学问。当我们说某人很有学问,一般是指他“懂得许多事物”(广博),或者是说他“对某种事物素有研究”(精深)。照这样看,学问并非读书人或知识份子的专利品。一般的贩夫走卒,百工技艺之徒,只要有某方面的专长,便顺理成章成个有学问的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的这句话,人人耳熟能详。由此可见,学问亦可从人情世故中获取;懂得做人,就是有学问。做学问不难,做人才难。会做学问的不一定会做人,懂得做人的就一定有学问。因此,将学问排在做人后面,是没有错的。

既然学问处处可得,人人可得,知识份子不可视学问为“奇货可居”,以为自己身份特殊,高人一等。一个人有了学问,还必须修身养性,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古人进德修行,今之学子敦品力学,可见“做人”是读书人的日常功课,不可一日无之。或者懂得做人之后,再辅之以学问,锦上添花,实是人间美誉。

学海无垠,任凭你是旷世奇才,穷一生之力,也不过取其一瓢而已。《荀子.劝学》一章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你越是往学问深处钻研,你越觉得自己的无知,如今有一些读书人,多读了一点古人的经文,自觉得着了古人的精髓,就踌躇满志,自命不凡起来。民初的大学问家梁启超,在他的《志未酬》一诗中写道:“登高山负有高山,出瀛海负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引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多伟大的抱负!多开阔的胸襟!“为往圣继绝学”原是古人视为千秋大业,一代学者梁启超的成就就何止于此?他是中国新思维新文化的启蒙大师,古为今用,开创了新的局面。他的言行,是我们读书人的榜样。

文人就像书法家。后者的功力虽出自苦练,但要达登峰造极之境,全得看他个人的道德修养如何,没有志行不高洁而能成为大书法家的。文人写作何尝不一样?言行浮夸、气度狭小的人,是不能登堂入室的。反过来说,一个人若能胸怀坦荡,有容人之量,不论读书写作,当能随心所欲,水到渠成。

有时读了一些评论文章,愈加觉得做人比做学问重要得多。细读之下,这些作者的文章掷地有声,文采不可谓不丰富;引经据典,立论不可谓不精辟。美中不足的是,言词之间充满了“君临天下”的霸气。他们有意无意之间,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他人的意见,总觉得肤浅;自己的意见,才是真理。有的评论文字更是针针见血,拳拳到肉,抓住别人的“把柄”加以无情的鞭鞑!其实,写评论除了内容须注重理性和客观性外,语气态度也应该表现得谦和、诚恳。若能抱定切磋学问的宗旨,作出善意而有中肯的批评,有理智的人都能接受。不管有理没理,一味骑在别人头上压着来打,如何令人折服?

我们的社会一向崇敬学者,专家,理由很简单:他们除了有真才实学之外,还态度恭敬谦卑,表现出大智若愚的样子。但也有不少人虚有其表,打着学者专家的幌子到处招摇,大言不惭,自我陶醉。苏格拉底说:“我别无长人之处,我唯一能胜人之处,在于知道自己的愚笨罢了。”一个人如果只看见自己的“聪明”,结果就会成为一个真正“愚笨”的人。

Jun 22, 2009

征服天堂

喜欢听的CD已经重复到快厌烦它了。

几乎所有的盆栽都给它们检查过了,该换盆的换了盆,该施肥的施了肥,该修剪的也剪了枝,就只差给它们讲话唱歌助长了。

把全部的茶叶都翻找出来,慢慢去品用不同的水温和浸泡时间冲出来的茶,冲茶都冲出心得,可以开间茶馆了。

想到中华的茶文化这么精彩,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连自己的茶文化都不了解,却舍得放弃,去追崇什么红酒文化?犹不知茶是重要到引起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翻遍了书房,找不到一本想看的书;想看那本阳爷爷的回忆录,在路过香港时又没能买得到。

上随笔南洋却也发现最近的新帖子很少,回帖的也少,更新得很慢。

和异国的同事朋友,还有顾客闲聊时,又不能透露是在隔离期间,怪没面子的。

很想抽根烟…。

又想想,好像什么事都可以做,又好像什么事都可以不用去做,天堂也不过就这个样。

才发现,独处虽然可以很享受,可以做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触及心灵深处,但是独处时间不能太长,不然就要找个“星期五”或找个有血掌印的排球说说话了。

过了今天,就是四天没有流感症兆了。去找卖油郎请我吃菜头粿;去找茶馆小二要根烟抽;去找乡里人,在他面前打个喷嚏…。

Jun 19, 2009

大义“隔”亲

老婆到机场去接机,在停车场看到她已经戴上了口罩,边把行李搬上车边问她说家里是谁感染了流感,她说没有。

却如临大敌的坚持要我马上带上口罩,说昨天忽然间增加了十九起病例,而且有好几起时美国感染回来的。

在美国的两个星期里,都忘了有这么一回事。除了当时入境大厅有广播,提醒人们要打喷嚏和咳嗽时,要掩住脸和勤洗手外,每天的报纸、电视、电台根本没有报道或更新每天的病例数据。

也很明显,美国并没有采用像亚洲国家,对疑似病例那样强硬的隔离政策,也听一些人说,就是因为这样,美国才成为一个“重灾区”。其实这样的说法是因为对美国不了解,我们不能用亚洲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美国的运作方式,美国有它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

在美国,一个人在被证实有罪之前,是无罪的。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习惯了把指控当真,所以一个人在被证实无罪之前,是有罪的。因此,疑似病例被隔离起来的安排,我们可以欣然接受。在美国,把疑似病例隔离起来虽然不至于是违法行为,但如果真要实施,政府的压力相当之大,仅仅是人权组织的诉讼恐怕都吃不消。

这也不表示这些疑似病患就可以无法无天,他们也是很小心的处理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因为一旦是确诊病例的话,他们要面对来自政府,和那些被他感染的人的诉讼也同样会让他吃不消。

这样的运作机制,对流感,对自身权益,对社会责任等没有相当程度上的认知,是不可能如此和谐并存的。

所以老婆在家里屯了七天的粮食,把我载回家后,就绝尘而去了。

Jun 5, 2009

有没有教养要看证据 [转贴]

最近刚认识的一个新加坡朋友,对我转述他人所说的一句话:“新加坡人有教育,没教养。”这是迄今为止我听到的,对新加坡人最尖锐的批评。和“没教养”比起来,那些诸如“怕输”、“自私”之类的字眼,实在显得和气很多。

广东人有句俗话:将别人的批评看成是“塞钱入你袋”。话虽如此,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心里还是不好受。

“没教养”这三个字贬意太强。到底教养的含义是什么?字典上有两个解释:1。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2。文化和品德的教育和培养。

就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我们应该是有教育的。我们注重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我们也有公民教育这一课,以培养下一代的品德,政府的文化活动上的推广也不遗余力。

那我们为什么会被别人批评没教养呢?是被误解,还是有“盲点”?

关于“新加坡人到底有没有教养”的问题,我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直到有一天,我从杂志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才有了比较清晰的想法。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教养的证据》。

文章谈到了教养的几个关键证据,我们可以从这些证据中,反省自己,并验视别人的批评。

第一个证据:“热爱大自然”。一个不懂得敬畏大自然的人,也就不知道自己的渺小。

我们也许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有多久没有拥抱大自然?坦白说,很少。我们更多时候拥抱的是:车子、屋子、冷气办公室和购物中心。

第二个证据:“自如的运用公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和他人交流”。

这一点,我们也显然做得不够。我们要不就是严肃地谈工作和如何赚钱,要不就是轻松地在酒吧和咖啡座风花雪月一番。不和他人内心交流,不是拙于表达,就是出于防卫心理,保护自己。

第三个证据:“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我们只有非常清楚我们的过去,才会珍惜我们的现在,并能确定如何走向我们的将来。

新加坡的建国之路是多么的艰难不易,我们历史的根、源,多么的短、浅。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就不会被现在的经济成就冲昏头脑,也不会在新加坡最困难的时候,成为一名逃兵。

第四个证据:“得失之外,有远大目标”。我们要明白“暂时”和“永久”,才不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拒绝一份薪水低、离家远的工作。

第五个证据:“对自己的身体,有亲切地了解和珍惜之情”。你只有懂得珍惜自己,才会懂得珍惜别人。

当你驾车在公路上飞驰的时候,你该顾及他人的安危,放慢速度。

第六个证据:“对人类各种优秀品德怀有敬重之心”。

我们每个人并不可能具有所有的优秀品德,但至少我们要歌颂这种品德。当我们的登山队员把新加坡的国旗插上世界最高峰时,有人说他们是出风头,有这样想法的人,和教养是沾不上边的。

第七个证据:“知道害怕”。人只有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就会自我约束,这是一种意志力坚强的表现。

第八个证据:“仰视和尊重别人的成就”。还是有很多人,喜欢闭上眼睛,见别人取得的成就嘲讽一番。这种人,是弱者,而且是个没有教养的弱者。

到底我们有没有教养,各自可依据以上八个关键证据,自我评定。我的态度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别人塞钱进我们口袋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拒绝。

Jun 4, 2009

那年六月天(六)

在厦门那几天里,联系上一名厦大的教授,安排到图书馆去,以给我那篇中国人口政策的论文补充资料。

可是见面那天,我们边走边聊的,他听了我过去多日的经历后,就把我拉到学生宿舍,把他的学生都招过来,让我给他的学生说说“不同的看法”(这是他的用词)。推辞不果,吃了学生们从饭堂打回来的饭菜后,又展开了一场像在火车上和学生的辩论。

具体谈过什么,我就不一一叙说,基本上教授是不发言的中立者,我成了反方唯一的辩者,以一敌百。辩到后来,我得承认有些对学生们说的话,有点重了。

“民主?你们懂得什么是民主吗?。。。新加坡搞了二十四年(当时)的民主,美国认为新加坡不民主。美国搞了两百多年的民主,英国也不认同美国那种民主。那么你们能告诉我什么是民主吗?”;

“。。。民主是需要多种立场,能够包容多种声音,但我听你们这么多学生所说的都好像只有一种立场,那么你们之中,就没有人能够提出一些比较不同的看法?。。。(一阵沉默后)没有吗?那你叫人们怎么去民主?”;

“。。。就凭你们刚才对我所说得观点和立场,和你们既定的想法不一样的,一听到就反驳,就激动,你们认为你们能够包容多种声音吗?”

“。。。民主需要人民要有足够的水平以做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中国有八成五是农民(当时),五成五是文盲。你们学生都不能独立思考了,更何况是那八成五和那五成五。你们认为中国的全民素质,已经到了可以搞民主的时候了吗? 。。。”

过后从少许学生们的呆滞目光深处,看到一种深思的沉默,也从教授给我那很不明显的点头微笑中,知道我激起了涟漪。

当时感觉我和那些学生,就像和火车上的那些学生一样,贴得很近。立场不同,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就是那个时候都有一股傻劲、都那么理直气壮。。。毕竟年轻。

结果,我的中国人口资料没有时间去找了。

那年的六月天,在我的生命里,有着跟别人很不一样的意义。

那年六月天(五)

南京离上海不远了,却又好像很遥远。

火车不按时间表发车停车,该停的站也停,不该停的站也停。每次停车都是下车的人少,挤上车的人多,多数都是学生。

车厢里的拥挤程度只能用难以想象来形容,那时觉得沙丁鱼比我幸福得多,因为拥挤到我是处在半悬空状态,我足底的立足方寸是不须承受我的全部体重的,而这种拥挤法令人感到肝肠欲裂。别说寸步难行,根本就是想呼吸时,肺都不能张。尽管如此,我也不敢冒冒然下车喘口气,因为一离位就当放弃论,况且车外还有好多人对任何那么一丁点的空间在虎视眈眈。

火车走走停停的。

在交通几呼瘫痪的情况下,再苦也得等,等火车开动。等待是一件很难受的事,不知的等待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极度拥挤了不知多长时间后,在没有任何预告,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火车又开动了。那种释怀,难以形容。可是也可以在让你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和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火车在一个方圆几里不见人烟的地方停上大半天。总之,那种让人近乎崩溃的极度心情起落,挺折磨人的。

六月的热天下,和那么多人挤在一个小小的车厢里,又毫无头绪的跟着盲流逃难式的赶火车,这一身衣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而每个人都是如此,整个车厢弥漫着的是一种比醋还要刺鼻的汗酸味。

前路还依然茫然,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人都很难冷静,很难心平气和。面对着包围在身边,身体贴着身体的距离,还在高谈阔论他们所谓的民主的愤怒学生们,我也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安危,就和他们唱反调。一轮激烈的辩论过后,还好没有引起任何暴力冲突,反而是一片沉默,是好事,好像大家都在想事了。

从济南到上海,一个只要十几个小时的路程,竟然用了四天的时间。

终于到上海了,可是火车只能开到上海的前一个站,因为听说有人烧了公交车搁在交通要道上,还有人拦路,不让公交车出站,上海的交通也近乎瘫痪了。就雇了要价很高的电单车,到处去办船票,办车票等等,才安排好从上海坐船的厦门,再坐车到深圳,然后经香港回家,结束了那年六月天的非一般旅行。

那年六月天(四)

上车避雨,虽然也过午夜时分,但是不敢合眼休息,怕随时119班车会进站。

没多久,有一班车到站,广播不清晰,也没有搞清楚是不是119,只要是南向的列车就行。就抓起背包,下车,没有时间走到月台的尽头才跨过轨道,就跟着大伙,跳下月台,钻到车厢底部,弯腰屈膝的跨过轨道,再钻到另一趟列车的车厢地下,跨过轨道,再爬上对面的月台,可是车厢门口挤了一大堆人,挤不上车。

眼睁睁的看着火车开走了,心里不免有点失落,不知道下一趟南向列车几时才到站。又拖着背包,上车避雨去了。

到了临晨四点多,广播传来下一班到站的车是119开往上海。高兴得用很快的速度,抓起背包冲下车,跳下月台,钻进车底,然后再钻到119的车底。就在这时,我被卡住了,前进不得,我回头,但车低下乌漆抹黑的,啥也看不清楚,感觉是我的背包被什么东西勾住了。在车底下,火车的蒸汽声显得特别响亮和恐怖,好像随时就要碾过似的,心里有点发麻。想要放弃背包,可是车低下又没有多少空间让我宽扣解带的,只好拼命的摇摆拉扯。经过一番挣扎后,背包松脱了,可是我已经一身冷汗。

再爬上月台后,找了一个人比较少的门口,拼命的推挤,那时候真的很紧张,因为火车已经在徐徐预动,再努力的挤,终于挤上车了,火车这时也开动了。我的半边身体和背包挂在车外,看着月台上那渐渐远去,还没能上车的人群。

这样的惊险经历,在南京站和丹阳站,重演了。

那年六月天(三)

六月天热,车窗外送来的风也是热的,不知昏睡了多久,醒来时火车已经停在临淮关站内。同车厢都说已经停了好几个小时了,也不知道发生了啥事。

有几趟北向列车过站,大伙向那车上的乘客了解前路的状况,都说是南京大桥上有人卧轨,火车这一路上都堵上了。

这临淮关在凤阳附近,是个小站,只有南北向的铁路,车站就只有两个相对的月台的几间小房子,站外一眼望去也不见大街和集市。如果堵上了,要寻找其他陆路交通也不太可能。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下车到对面月台去赶上北向的列车。而我还是坚持跟随当初的这班车去上海。

就只有等待,等它开动,等到车上的热水都用完了,等到车上的盒饭都卖完了,等到再也耐不了缺粮缺水的折腾,再贵的水,再贵的玉米、梨子、柿饼、白饭,也无奈的得向那些趁火打劫的农民买来充饥解渴。一杯热水五角,一只梨子一元,一棒玉米两元,一份白米饭也得两元。

等的时间长了,来打劫的农民就越来越多,价格更是熊市得不得了。

等了十二个小时后,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半,车上的广播传来一个坏消息,就是这趟车决定往回开,返回济南,说是愿意回济南的就留在车上,不愿意的就在此下车,等下一趟的119班车到上海。

我当然不可能再回返济南,就下车了,几乎所有的人都下车了。天下着毛毛雨,找遍了整个车站,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就到站长室去问119班车几时会到站,回答竟然是“不知道,不知道停在啥地方了”,而且还说其实119班车今早七点应该到站的,已经晚点了十七个小时了。听了这样的回答,当时有点想发火。

我是在站长室外,隔着窗口和站长说话,看见我们那班车的车长也在站长室里面。就对他说,“师傅,你还没有开车,119 又还没有到站,现在天又下着雨,你看能不能让我们到车上去避雨,直到119来了或你要开车了?”

“对呀,要是淋出病来可怎么办好。”我才发现我身后有好多一同下车的乘客。

“不行,俺一接到通知就马上要开车了。”车长回应道。

来来回回恳求了几次,车长坚决不从,这时雨越下越大了,我和身后的人也火越来越大了,开始大声地叫喊“让我们上车避雨,让我们…”。

没一会儿工夫,车长真的打开车厢门,让我们上车避雨了。

我也了解到,群众的力量可以是很大的;会运用形势,环境,时机,要挑起群众的情绪,也不太难。

那年六月天(二)

这火车站,人多啊。站外的,站内的,月台上的,车厢里的,到处都是人。听说有几列车,就像我前天抵站那样,不开了。当时的情况,比前天要乱上好多好多。

找到要搭的列车,车厢里已经有好多人了,用龟爬的速度,穿过站满了人群的车门台阶和走道,到了票上标明的座位,把座位上的人请走,将抱着的背包搁在腿上坐下,等待开车。

车厢里的人,是多得乱七八糟,在中国坐火车的日子也不算短的,可就是从来没有见过一个车厢里能够挤进那么多人的。座位上叠罗汉,两人位坐了四个人,还有任何能有方寸立足之地,包括盥洗区和厕所都站满了人不说,小桌台上,座位底下,坐椅靠背的小木条上,乃至于行李架上,都被人占用了。这民间十八般武艺,还有古墓派的平衡绝技,尽显无遗。

人多吵杂,空气又呆滞闷热,希望快快开车,空气流通一点就好了,可是火车偏偏误点了。火车时间表全乱了套,车站内每个月台上都有火车等着开动,就是不确定是那列先开,甚至不确定要开到什么地方。一有人喊道,某某月台的车就要开某某地方,就会引起一阵骚动,车上就有很多人下车,从一个月台窜动到另一个月台,有从车门或车窗穿过车厢的,有从车厢底爬过轨道的,出尽法宝的挤上车。

由于买的是这趟车的票,也不清楚其他列车的情况,心里虽然茫然,也不敢随着他们那样的冒险赶车。然而未来的几天里,也迫不得已的和自己的自觉玩起了这种俄罗斯轮盘的游戏,因为很多时候都是在无可考证的情形下以讹传讹,无时无刻都要抉择到底要不要跟着盲流走。

眼前搬演了几次的这样的剧目,而最后的一次是看到盲流往我们这车厢挤,过后不久,火车就开动了。

那年六月天(一)

二十年前的今天,在济南,是在背包游完了丝绸之路后,从乌鲁木齐乘火车到徐州,转车要到北京,可是火车停在济南后,说是不能开进京城,北京封城了。车厢里和月台上顿时一片混乱,闹要退票的,到处串要换班车的,还有很多像我一样,不知咋办的。

当时问自己,为啥会在这里?才想起当时就只是想看看,一个已卸任父母官的悼念活动,为什么会演变成学生聚集在首都抗议、各地学生和群众声援的场面。而且这次的旅程是从边远的伊黎开始,慢慢的向首都移近,直到被拒于首都以南的济南。

一路上经过的城市,如乌鲁木齐,兰州,天水,宝鸡,西安等等,都遇到不同规模的学生游行队伍,高举写着标语的长布条,边走边喊的。市民们更是夹道鼓掌观看,有的就在就近的摊位或饭馆,买了包子,饺子,汽水,矿泉水什么的,就塞在游行学生的手里,然后用满足和充满希望的笑容,目送游行的队伍远去。

布条上写的标语有,从比较典型的“声援北京学生”,“爱国无罪”,“团结起来,打倒官僚”,“民主万岁”,到比较有导因的“打倒官倒,还我彩电”,“打倒特权派太子党”,也当然有一些特别的标语“提高教师的地位到乞丐之上”等等。

有些标语口号,是我不能明白的,但是在当时市民们愤慨的气氛下,只要和身旁的叔叔婶婶爷爷奶奶聊上一两句,他们就会很有耐心的把他们所知道的前因后果,像遇到了老朋友似的,把心里的憋屈,一一诉说道尽。我喜欢这样的感觉,这种处处是朋友,这种不须互相防备的感觉。

跟着人群办了退票,往北开的火车都不卖票了,只能买往南开的班车票。长途汽车站也一样。而且车票紧张得很,只能买到后天傍晚南去的硬座票。

在车站附近的招待所住下后,打开电视,想跟进一下事情的发展。这个习惯好像已经是那么多天来,一进住宿房间里的指定动作,尤其是前天官方发出戒严令后。可是电视上不管转到什么台,荧幕上都只打出八个大字,“紧急事件,暂停播放”(或类似这意义的字),也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心里又纳闷又担忧。

直到搭上了南往的火车。

Jun 3, 2009

性滥用

俺实在受不了以下在媒体出现的性滥用,有请对语文有见地的能人,给俺指点指点。

一般性观点;
普遍性观念;
一次性服务;
一次性奖励;
丢弃性用品;
激励性言论;
互动性游戏;
危险性行为;
探讨性交流;
试验性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