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17, 2009

繁体字申遗,我为什么反对 [转贴]

--- 裴钰

最近,在中文华语圈里,有的朋友为繁体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从单纯的文化角度来讲,虽然也有保护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作为人文学者,我深感理解。同时,我也想说,繁体字一直以来,没有死;未来,也不可能死;从文字的地位上来讲,繁体字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弱势文字”;繁体字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真正的人文困境,而恰恰是人文缺失所致,正因为我们的人文态度缺失,我们的人文意识薄弱,才导致了繁体字的窘境,真正需要加以增强的,并不是"保护",而是“补课”,需要我们增强纯粹的人文意识和思考。

在今天,西医的地位牢牢占据了社会和文化的主流,可是,很少有人想到,仅仅100多年前,西医遭受的却是莫大的非议和非主流地位,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梁启超进入北京的协和医院,出了手术事故,社会舆论立刻对西医严厉抨击,还是这个遭受医疗事故的梁启超,亲自为西医辩护,梁启超用生命的代价,为西医辩护和正名,原因在哪里?不是因为西医不好,不科学,不人道,而是,当我们的文化的科学精神没有足够充裕的时候,我们还无法理解西医,无法认同西医,无法完整地认知西医,无法全面地评价西医,所以,当年,西医的困境,并不是西医本身导致的,而是,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环境的思想缺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西医曾经的困境类似,今天的繁体字在国内的困境,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从人文的角度来思考和追寻。

繁体字的地位,并非“弱势”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繁体字的应用是普遍的。这一点,没有多少人有异议,那么,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繁体字是不是一个弱势地位呢?其实,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海外中文地区,繁体字是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有关部门武断地不承认繁体字,片面地不承认繁体字的地位。

我们看2007年10月,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WHO西太区)发布的《国际标准传统医学术语》(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y),这个标准包括中医、韩医、日本汉方医学等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最终收录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其中包括400条症状及体征术语,400条证候术语,500条病名术语及100~200条治疗术语。术语语种为英文及中文。

这是中医在国际上主流的标准术语,是国际上统一的标准,术语语种为中文,而标准的中文部分,使用的是繁体字,原因是什么呢?由于每个国家使用的简体字各有差别,所以该标准的中文部分使用繁体字。

这个标准目前为我国政府承认,并同意该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里使用繁体字版的中医药统一标准。作为,我国的官方认可的语言文字,作为世界性的通用标准语言,体现了我国足够宽广的文化胸怀和视野,我们没有狭隘地把繁体字置于非官方的地位,相反,我们尊重国际文化的事实,灵活地对待文化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繁体字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是很多人想象得那样“弱势”,更谈不上什么濒危。

繁体字阅读,根本无法回避

众所周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科学著作、书籍、杂志和资料,都是用繁体字撰写的,只要落实在文字上,就是繁体字书写的,即使像民间通俗文化的戏曲、电影、娱乐杂志等等,也离不开繁体字。这说明什么呢?阅读繁体字,不仅是人文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者回避不了的基本功,就是理工科,凡是涉及到1950年代前的专业资料、专著、文献等等,都必须阅读繁体字。大学商科,对于1950年代前的资料、文献和著作等等,也离不开繁体字阅读。就是新中国,直到1970年代,官方出版的大量资料、著作和典籍,仍然采用繁体字,因此,可以说,今天,我们根本无法回避繁体字阅读。

原因很简单,民国期间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是中国现代科学和人文的奠基期,同时,对于这些浩如烟海的专业资料、文献和专业著作,由于方向过于专业,受众过于小,所以,现代出版业不可能把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章著作一一转化成简体字,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俞平伯点校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依然是繁体竖排字版。

就是普通人,你说一个人能够生活在全部都是简体字,个人视力所达到的范围,一个繁体字也不出现,也不可能,所以,并不存在“简体字真空”。

简体字成为中文对外传播的主体文字,目前还不现实

现在,简体字能不能成为中文对外传播的主体文字呢?如果作为一个方向,作为一个目标,我们可以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去做,但是,就现实意义来说,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接受这样的现状:

1.2005年,美国的主流报纸才出现简体汉字

2005年5月,《纽约时报》上刊登著名记者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标题首次使用了简体字,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在重要位置,第一次采用了简体汉字。距今只有3年的时间。

2.简体字,在美国汉语教学中目前并不占主流位置

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前,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延续着繁体字的传统。三十年来,美国的汉语教学开始不断地增强简体字内容,但是,我们需要强调“开始”,直到2006年,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体字,达到了50%左右,可以说,简体字和繁体字,在美国中文教育中,是平分秋色。简体字并不占居主流位置。

3.中国立法推动简体字,还不足10年

中国政府,运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立法推动简体字,距今还不过10年。2001年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简体汉字,并提倡妥善处理繁体字使用问题。

繁简关系,并不是“国共关系”

文字本身是文化属性,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却是脱离了汉字的文化属性而去看待问题。比如,联合国的中文使用上,我并不认为使用简体字,就是某种意义的“胜利”,使用繁体字,就是某种意义的“挫败”。1949年,蒋帮占据联合国席位,联合国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是使用繁体字,这个事实并不代表着,使用繁体字就意味着承认所谓的“中国民国”,繁体字,在历史上只代表着中国文化,并不代表着蒋介石,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不是党派关系,不是意气之争,我也希望台湾地区的部分学者明白这一点。

1971年,新中国重新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基于尊重成员国语文阅读的原则,正式文件改为简体字,表明国际对13亿中国人阅读习惯的尊重。这个进程到现在,仅仅有30多年的时间,时间还不算长,而且,就是在联合国采用简体字的时候,我国还没有从立法上,保证简体字的推广。所以,联合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简体字和繁体字并行,也有我们自己的一点责任,直到2001年,我们的立法机构才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司法的形式,全体推进简体字普及。毕竟这部法律实施还不过10年,我们还是任重道远。

对待繁体字,学习新加坡模式

1964年,中国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归纳出《简化字总结表》,基本确定了使用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方向。但,这个总结表,并不是一部法律,并不具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那样的法律效力。时隔5年,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正式推行简体字。我们看我国和新加坡几乎在60年代,一起推进简体字,但是,具体做法也存在差异。

新加坡政府在推进简体字的同时,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会辨认繁体字。我们再看韩国,在韩国,50岁以上的人只懂繁体,而30岁以下的很多人学习了中文以后,简、繁体字都懂。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为什么只懂简体字,而不懂繁体字呢?我国在2001年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没有提出废除繁体字,相反,还提倡妥善处理繁体字使用问题。“妥善处理”是表明一种国家态度,但是,并不是具体可行的措施方法,什么是“妥善处理”,又怎样“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和正面,我们就永远走不出简体和繁体的困惑。

但是,新加坡的方式,却清晰化,政府鼓励年轻人辨认繁体字,韩国的中文教育,也能保证年轻人学到繁体字。他们的做法,是真正做到了“妥善处理”。

所以,我认为,繁体字要走出困境,并不是去“保护”,相反,是要“补课”,从我们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增加“辨认繁体字”的课程,或者相应的内容,会使用简体字,会辨认繁体字,能够独立地通畅地阅读繁体字资料,这应该是今后,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和目标。

对待文化问题,我们还是要抱着文化的态度,对待繁体字和简体字,我们不要意气之争,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分析。我反对繁体字申遗,我主张学习新加坡模式,鼓励年轻人在熟练掌握简体字的基础上,学会辨认繁体字,能够通畅地阅读繁体字著作。用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来循序渐进地推动中文简体化,这些才是学界应该做的具体实事,而不是通过申遗的方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