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 24, 2009

夏里秋

一个上午,从苏联大使馆走出来要到巴士车站,为了躲避那正在生气太阳,就窜进植物园里去。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到过植物园了,它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一样,只是武吉芝马那端的入口处翻新了,添置了很多小水池,水池的中央种了长满了蕨科植物的棕榈树,水从中间流出,然后流向四周倾下,发出像绿野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唏沥沥,哗啦啦的,送着清凉意。在这样的环境下,配上鸟叫虫鸣,再喝上一杯香浓的碳烤研磨咖啡,就可媲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悠然自得了。

园里到处都是绿茵和绿荫,感觉很舒服,完全感觉不到太阳热力的漫步着,擦身而过的风也是凉快的。脚步不知不觉地渐渐放慢了,开始去注意和观察那些在平时少见的灌木花朵,又再次惊叹大自然的巧工,大自然的美丽。

不知不觉地走到园里的标志性建筑,那座白色亭子,眼前的景色让我为之一怔。白色的亭子,被淹没在一片黄色之中,它周围的树木的叶子可能近期的雨水偏多的关系,全都变黄了,很多的黄叶都落到地面上,还有好多正飘午在风中的徐徐落下。

走进它,走进深秋,走在黄金路上,走在不停有被风儿吹起的小黄色叶片,陪你散步,绕着你跳舞。

白色小亭子在这样的色调里,显得特别突出,特别明亮,特别吸引喜欢秋色的人在它的周围绕了又绕,绕到忘了我穿过植物园,是为了要赶去荷兰路的巴士车站。

Mar 21, 2009

IT Show 的一幕

难得碰上科技展,也去凑热闹。挑了满意的商品后,排队付款。

排在前面的是一对父子,其实看上去判断是爷孙俩,是他们的对话证实了他们的关系是年老的爸爸和才刚刚上中学的儿子。爸爸是瘦弱型的,皮肤黝黑,而且不高,才中一的儿子都和他一般高了。他们排队付款的是一部超小型,不带光盘驱动器,八寸屏幕的笔记本电脑。

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得出爸爸的教育水平不高,说的是很地道的闽南话,儿子回应的则是半咸不淡的闽南华语英语参杂的新语。

“儿子诶,你刚刚读中一,有没有要用这样好的电脑咩?”

“阿爸,真诶啦,先生说要用电脑找东西,还要做project,还有homework隆重要印出来诶。”

“tapi,这架安泥小,可以用吗?”

“诶赛诶啦,我的同学也是用这个一样的。”

轮到他们付款时,见爸爸从裤袋掏出一叠厚厚的钞票,只见两三张五十元钞,其余的全是十元的钞票,他仔细的数足了七百多元后交给收银员,才把剩下的几张十元钞收回口袋里。

我不清楚他的家庭状况,但是从他对话的语气神情和数钞票付款一点迟疑的身体语言,可以感觉得到他的钱挣来不易。而儿子却在他数钞票付款的时候,不停的环顾四周,一脸尴尬的神色,还催他爸爸:“咔紧啦。”真想抽他。

时下经济不景看到这一幕的心酸感觉,就像很多年前遇到一个老妇人,为了省五分钱,不舍得搭冷气巴士,情愿在烈日下多呆十五分钟,等下一趟没有冷气的巴士。

Mar 18, 2009

不能只是一味念书

朋友的儿子高中考得好成绩,在当兵期间,就报读大学,以便争取一服完兵役,就能立刻上大学,不浪费时间。

由于成绩优越,他受到好多机构的青睐,要颁发奖学金给他。当然,不同机构要他念的科系都不一样,有的奖学金是直接由大学的院校颁发的,而且要他在一般学生完成一个学位的四年里,修读两个学位。

过多的选择,倒是给他父子俩造成困扰,犹豫不决,他儿子的兴趣也还没有定向,好像什么都有兴趣,又对念了哪个科系将来是做什么性质的工作,好像一点概念也没有,所以不知道如何取舍。

朋友比较偏向于要孩子念双学位,像一般的新加坡人一样,“怕输”的算给我听什么市场最大公倍数,效率最大公约数之类的似是而非的结论,无非就是想有一个能得到最高的奖学金,而又想得到一张最有市场价值的文凭。他分析得头头是道,却又没有一个决定,莫非要我替他决定,又或许想要从我口中说出一些能够复议他的决定的说辞。然而,我让他失望了,我说了些让他很震撼和思索良久的话。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多姿多彩,也是最关键的。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会在这个时候成型定型,而在大学里的生活、活动、导师和同学,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种种观念…”

“让他好好的感受大学生活的一切,不要因为任何利害的取舍,而剥夺了他的成长。不要去让他修什么双学位,而每分钟都在念书,让他有时间和同学打打球,搞搞活动,打理学生组织,偶尔胡闹胡闹,建立深厚的情谊。要知道以后的世界是他们的,他要有好的人脉关系,就要从大学里开始建立,因为最纯洁的友谊,只有在没有功利的学习环境里找到…”

“说句比较现实的话,他往后在工作上或事业上需要帮忙的话,说不定大学里的死党哥儿们已经是什么高官,或某某财团的总裁等等,哪办起事儿就事半功倍了。”

“还有,你一定要把他赶出家门,让他到大学宿舍里去住,这样才能让他真正的过上大学生活。让他去打理自己的生活,让他去处理自己的生活难题,他要是在大学里过得好的话,到社会上去肯定没有问题。”

“在大学里,不能只是一味的念书,考取好成绩就行了,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一个过渡地带,是青少年和成年的一个转折点、适应期,主要还是学习分析和看待问题的基本逻辑思维和理念,这个要是学会了,干什么都行,都会一样出色。”

从网络语言看汉字简化的必然性 [转载]

打开电脑,来到论坛上,会发现一种现象,有很多字,很多名词,不是用汉字写,而是用拼音来代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比如政府(ZF),共产党(***),等等。

  人们之所以喜欢拼音名词,是出于两个原因,一是时髦,因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尤其是西方强势语言是拼音化。二是简便,挺复杂的一个汉字名词只用两个字母就表达出来了,虽然是敲键盘,也少敲上几下。现在的汉字虽然早已简化,必竟还不如拼音方便好写。

  说到这里,使人想到了有关简化汉字的事。

  简化汉字作为在中国大陆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文字,早已深入人心,广泛普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并得到国际上的认可,还被某些海外华人国家所使用。

  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贬低简体字褒扬繁体字的声音却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甚至有人提倡恢复繁体字。日常生活中也有人去简就繁,热衷写繁体字。网上也有人宣传繁体字,并用繁体字发言。甚至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还有明星联合写提案,倡议恢复繁体字。

  这些声音虽然动摇不了简体字的根基,却也代表了社会上的一股势力,有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这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和外部的联系一下子密切了,人们发现港台人士和海外华人仍然使用繁体字。他们在经济上的强势,造成了文化上的强势。繁体字似乎也就代表着一种强势地位。

  而港台及海外华人由于习惯于繁体字,不愿意写读简体字,并且指责中国大陆的去繁就简,宣称繁体字才代表中华文化,简体字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一种篡改,是抛弃了中华文明。

  此外,国民党当年出于政治目的,一直反对甚至毁谤简体字,极大地影响了港台和海外华人。而中国大陆的一些人由于缺乏对汉字的全面认识,也附合着他们的观点。

  实际上,对中国汉字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汉字从产生到发展,一直是在一种变革中。正是因为有了汉字的不断简化,汉语言文字的传播才变得迅速和广泛。才能为广大人民所掌握。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刚解放时,中国大陆还是一穷二白时,那些大字不识的工人农民,仅靠速成班就摆脱了文盲的命运,不能不说这是汉字简化的功劳。汉字的简化提升了中国人的整体文化水平,使更多的人掌握了中华文化,学到了各种知识。简化汉字不仅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破坏,相反却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发展与继承。简化汉字不仅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

  汉字在上世纪的推广初期,是非常顺利的,因为繁体字太繁杂太难写了,而简体字好学易写的特点显而易见。简体字大大缩短了书写时间,减轻了劳动量,省时省劲。学过繁体字的人,再练简体,都认可简体的便捷和简洁。就是写繁体字的港台地区,让他们用一种简便的方法写汉字,也都欢迎。比如在电脑上,不论简繁汉字都用一种快捷的汉字输入法,结果不管是写简体的大陆,还是写繁体的港台,都称赞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快捷和简便。由此看来写繁体的地区和国家也在渴望他们写的汉字更简单些。虽然他们嘴上将简体字骂得一无是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如文章开头所说,人们连简化汉字都不愿意写了,用更简便的拼音字母来代替,越省事越好写越好。这不仅表现在写简体的大陆网友之中,写繁体的港台网友也乐此不疲。

  这种拼音字母不是一个两个,而是非常地多,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大量地出现在文章和发言中。经常看到的还有;GMD( 国民党 ),LG(老公 ),Lp(老婆),TW(台湾),DL(达赖),JC(警察),LZ(楼主),ZT(转贴),GG(哥哥).JJ(姐姐),MM(妹妹),

  FQ(愤青),JY(精英),LS(楼上),BS (鄙视),数不胜数。

  这些拼音也不是完整的,是每个名词的第一个字母。连简单的拼音字母也要简化一番,说明人们一点儿都不讨厌简化字。

  这其实不足为奇,删繁就简本来就是事物发展的最高阶段。

Mar 17, 2009

汉字“废简复繁”很值得推行 [转贴]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原因有三:
1、上世纪50年代简化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2 、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3、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潘委员的“废简复繁”提议虽然不新鲜,但很值得挺一下。国人是该到了精神重建,文化复兴的时候了!繁体字,这是中华民族的符号,不可以随意篡改和丢弃,至于有偏激的朋友说,要恢复繁体字还不如恢复甲骨文,不然恢复为篆书,隶书也成。甲骨文现在几乎没有人认识,其中的道理就是中间文化断了层,现代的学者只有靠猜测才能勉强识别。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明,为什么消失了?他们的子孙已经不知道先辈们曾经创造的灿烂文明到底是什么样了。金字塔,空中花园永远成了未解之谜。先辈们是谁,已经被后辈遗忘,他们麻木的生活在那片曾经辉煌的土地上。这是多么的可悲!可叹!

简化字来源于草书,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民间就开始流传,为有别于正体字而被称为「俗体字」,只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已,在正规场合人们还是用正规字,所以当时的人们能同时认识一个字的两种或多种写法。这就好比我们在家干活时,为了方便,喜欢穿随便的粗布衣物,可外出会客时依然会换成正规得体的真丝衣服一个道理。

这里之所以把简化字比做粗布衣服而把繁体字比做精美的真丝朝服,就是因为汉字在简化了笔画的同时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简化了笔画,使很多字外形相近,识别率大为降低,于是阅读速度反而变慢。由于人一生中看字的时间是写字时间的无数倍,哪怕作家也一样,所以整体来说却是适得其反。同时,由于简化字增加了很多偏旁部首,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这些新造的部首和字,在书法家的眼里就比繁体字粗俗难看得多。另外,由于把很多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合并成一个简化字,经常导致语意的混乱,并使汉字本身内在的词源关系丧失,使整个汉字系统出现结构紊乱。

“废简复繁”一经提出,反对声便不绝于耳,理由无非就是“繁体字”笔画太多,写起来太费时间,简体字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甚至有网友质问,“如果全部改用繁体字,那老百姓还活不活?”难道使用繁体字,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那老祖先们又是如何活下来的?港台同胞是否因繁体字而痛不欲生或效率变差了呢?不要言过其实,如果有人认为时间宝贵,写繁体字太麻烦,我想日文可能更适合他们,那些汉字偏旁部首式的日文岂不是比简化字更简化?!

当初推行简化字的另一理由恐怕就是为了消除文盲,让劳苦大众也能识文认字。事实上咱们简化字推行了四十多年,可至今文盲仍一亿多,半文盲更不计其数,相反,在台湾,依然是繁杂的正体字,可由于政府注重教育,扶助平民子弟入学,到七十年代就扫除了文盲。由台湾与大陆这组比较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普及教育的关键不在文字笔画的多少,而在政府用心的多少。

赞成简化字者还认为,汉字不就是个代号吗?代号不是越简单越好吗?与其花那麽多时间来学认字,不如多花时间来学习真正的文化。其实这是种误解。汉字每个字本身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一个固化的资讯模块,在学认字写字的同时就是在学习中国的文化。比如奋的简化字把中间的'隹'字简化掉了,隹是什麽?它是种候鸟,下面的田代表鸟的栖息地,这个字说明候鸟只有奋力展翅,才能完成南北迁徙,去掉隹就丢掉了奋的最本质的资讯。另如:愛,要有心才是爱。可是现在的简体字,哪里还有这点含义?雲,有水才有雲,水蒸气雾气形成了雲,简化字又给简化没了。而且还把毫不相干的字混合取代,经史子云之云和天气雲雨之雲是完全不同的,升斗米粮之斗和战鬥之鬥(二王关在门里,当然是鬥了!多么形象)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繁体字一目了然各自所表述的意义,而且容易记忆。简化字呢?魚是在水裏的動物,可現代的“鱼”都不在水里游了。

简化字是有其方便书写的优势,但其最大的弊端,即致命伤就是割裂了文化,使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命脉被简化字割断了。由于那么多新字出现,废除了那么多繁体字,六十年代后出生的人,哪怕是大学生,也很难阅读40年前的报刊,更别说在那以前的古籍了,中华文化被拦腰砍断了。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在百年校庆时发行了一百张限额的「百年书签」,印刷精美,成为海内外校友争购的珍藏品。谁知里面错字连篇。如「桃李芬芳」错成「桃李紛芳」;「直挂云帆济沧海」错成「直掛云帆濟蒼海」;「坐拥书城,富甲一方」错成「座擁書城,富甲一方」。北大文人都闹这样的笑话,可见中华文化后继无人也。

在中华历史上,除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断送了先秦以前的先皇教导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外,对文化的巨大损伤就数这次的简化字了。活生生地把后来的炎黄子孙隔在了祖先文化长河的外面,让新中国出生的人成了“文化无根人”,成了文化荒漠里的人。

汉字简化是特定年代的特定产物,那个革命的年代,什么东西都想革一把命,也不论革得革不得。汉字简化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断层。古籍可以简化,但先人们留在各处的遗迹却是永远抹不去的,青年人看繁体字就像看外文一般艰难,这样还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研究学习本民族文化呢?民族文化不能被后辈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统一的国家,竟然有两种文字,这无论对外还是对内都是非常不利的。综合比较,汉字恢复本貌实在是利大于弊!所以国家很有必要逐步恢复繁体字。

简化字不能轻率废除 —— 二论繁简字之争 [转贴]

关于汉字的废简用繁问题最近几年屡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提案内容,因此使繁简字之争一次次提到了全国人民的视野之中,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行使自己的权力,在十分严肃的一年一次的全国政协会上年复一年的提交此类议案,不能不让国人作出回应。

今年代表提案中建议废简用繁的三个理由是:

第一,“上世纪50年代简化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

这个理由能够成立吗?

未必!

首先,上个世纪50年代的简化字并不能斥之为“太粗糙”、“违背汉字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汉字简化工作是负责任的,一大批专家、学者参与了这项十分严肃的汉字简化工作。而且,从实际上看,汉字简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理异体字,二是公布简化字。

从文字史发展史来看,简体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汉代民间应用的简体已相当多,北魏时期,“亂”,已简化为“乱”。所以,文字的从简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不是哪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了的。

我们今天使用的不少简化字本来就是在中国古代已经广泛使用的历代简化体字或俗体这,如“乱、体、宝、尽、对、办、继、杰”;有的采用的是古字或者笔画比较简单的异体字或通用字,比如“云、礼、弃、无、从、个、气、网”等;有的是利用草书楷化,比如“书、为、伟、乐、东”等。这些简化字均非无源之水,而是简约有据。是众多汉语研究专家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简化字成果的体现,这绝对不能说成是“粗糙”!能够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专家都是学有所专,在文字研究方面公认的顶级学者,不了解这段历史,轻率地将当年这项严肃的工作斥之为“粗糙”是不合适的。我们有权质问,是当年这些学者“粗糙”,还是今天写提案的代表“粗糙”?这类提案本来就不应当是非专业的人士所能轻率提出的,何况是在一年一度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

“爱”字是不少力主废简用繁者的一个代表字,理由是繁体字“愛”有“心”,简体字是“无心之爱”。

首先,这类字只是极少数可以让力主废简用繁者拿出来说事的字之一。但是,有“心”就有“爱”吗?古人并不懂得“心”是不能爱的,真正能够思考能爱的是大脑,因此古人造字之时为“爱”加上一个“心”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误解;今人还有什么必要以讹传讹?

其次,真正有“爱”心的中国老百姓并不一定非得知道繁体字的“爱”有“心”才知道爱。汶川大地震中自费驾着农用三轮车到灾区干实事的山东农民根本不知道繁体字的“愛”有“心”,但是,他们懂得“爱”,更懂得“大爱”!相反,真正懂得繁体字“愛”字有“心”者未必表现出了多少爱心。所以,“爱”字有“心”与无“心”并不影响我们对国民进行爱心教育。真正天天用有“心”之“爱”字的人天天干着分裂中国,鼓吹“去中国化”的还少吗?台独分子个个知道“愛”字有“心”,但是,他们何尝有“爱”中国之心?何尝有“爱”中华民族之心?所以,“爱”字的形体有“心”无“心”,并不能直接与有无爱心相提并论,二者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真正的爱心在才行动,在亿万中国百姓的大脑之中,不在于“爱”字的形体,至少与形体关系不大。片面夸大繁体字“愛”字形体教化意义是不切实际人。如果繁体字的“愛”真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对在押罪犯只教他们一个繁体字的“爱”字,让他们具有爱心即可以了,这能行吗?

力主废简用繁的第二个理由是:“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

真是这样吗?

未必!

我们现行的小学中的识字教育是从一年级开始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国民教育系列的小学识字是手写而非电脑输入。即使是用电脑输入,手写也是不能废弃的;我们不可能想象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会用电脑输入,也不能想象在法律文书、银行交易等多种正式场合下可以不用手写体而改为电脑输入。无论在中国,或是在外国,所有签名都必须是手写。所以,电脑无论如何发达,手写汉字永远不可能废止不用。因此,提案者的前提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了!不是这个问题不存在了,而是提案者熟视无睹了。繁体字对于刚刚识字的儿童来说难学难写是一客观的现实,没有必要讳莫如深。

力主废简用繁者的第三个理由是:“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现在台湾依然用繁体字,并称其为‘正体字’,深有意味,还要为‘正体字’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给祖国大陆方面造成了压力。

这条理由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片面夸大繁体字在实现海峡统一问题上的作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实现两岸统一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大陆自身的繁荣强大。一个既贫又弱的中国大陆根本无法实现与中国台湾的统一。既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大陆自身的繁荣富强,那么,就无需在文字形体上找什么理由。试问提案者:大陆废简用繁就能有利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统一吗?这里既夸大了文字形体的作用,又将海峡两岸的统一简单化。实现统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绝对不可能靠繁体字来解决。

第二个问题是申遗。汉字以繁体字为代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这和推广使用简化字是不是一回事。汉字作为一种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含量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是完全应当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未必就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大量使用它。文化遗产首先是保护,其次是发挥它的作用。即使是发挥它的作用也未必是大量使用,而且将已经由十三亿中国大陆百姓使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简体字简单地废掉,这是万万不可轻率做出决定的。简单地在中国大陆废简用繁将会造成大陆中国空前的一场文化混乱,而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次文化混乱!

中国大陆尽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推广与使用了简化字,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废止过繁体字,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全国各省古籍出版社每年都在印制大量的繁体字书籍,而且销路很好,完全没有因为这类书是繁体字就无人问津。

去年九月笔者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图书交流20周年纪念活动,前来购买中国大陆简体字版的读者非常之多。这类简体字版的书籍,只是在书价处贴上一个折合为新台币的定价就直接卖给台湾读者,许多台湾读者大包小包的购买。一位专门经销中国大陆简体字版的书商告诉我:这几卖大陆版的简体字书籍让他这几年赚海了。

为什么海外、境外华人已经熟悉并大量购买中国大陆的简体字版的种类图书之时,我们的全国政协委员竟然还屡屡提出废简用繁的提案呢?真是令人费解。

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是一种稀缺的政治资源,并不是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都拥有这政治资源的,我真心希望全国政协委员能够提出一些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有益的提案,不要再在此类问题纠缠不息,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繁体字申遗,我为什么反对 [转贴]

--- 裴钰

最近,在中文华语圈里,有的朋友为繁体字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如果,我们从单纯的文化角度来讲,虽然也有保护中华文化的良苦用心,作为人文学者,我深感理解。同时,我也想说,繁体字一直以来,没有死;未来,也不可能死;从文字的地位上来讲,繁体字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弱势文字”;繁体字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真正的人文困境,而恰恰是人文缺失所致,正因为我们的人文态度缺失,我们的人文意识薄弱,才导致了繁体字的窘境,真正需要加以增强的,并不是"保护",而是“补课”,需要我们增强纯粹的人文意识和思考。

在今天,西医的地位牢牢占据了社会和文化的主流,可是,很少有人想到,仅仅100多年前,西医遭受的却是莫大的非议和非主流地位,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梁启超进入北京的协和医院,出了手术事故,社会舆论立刻对西医严厉抨击,还是这个遭受医疗事故的梁启超,亲自为西医辩护,梁启超用生命的代价,为西医辩护和正名,原因在哪里?不是因为西医不好,不科学,不人道,而是,当我们的文化的科学精神没有足够充裕的时候,我们还无法理解西医,无法认同西医,无法完整地认知西医,无法全面地评价西医,所以,当年,西医的困境,并不是西医本身导致的,而是,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环境的思想缺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西医曾经的困境类似,今天的繁体字在国内的困境,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从人文的角度来思考和追寻。

繁体字的地位,并非“弱势”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文化,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繁体字的应用是普遍的。这一点,没有多少人有异议,那么,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繁体字是不是一个弱势地位呢?其实,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和海外中文地区,繁体字是跨不过去的一道坎儿。同时,我们还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有关部门武断地不承认繁体字,片面地不承认繁体字的地位。

我们看2007年10月,由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WHO西太区)发布的《国际标准传统医学术语》(InternationalStandardTerminology),这个标准包括中医、韩医、日本汉方医学等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最终收录了包括总类、基础理论、诊断学、临床各科等八大类3543个词条。其中包括400条症状及体征术语,400条证候术语,500条病名术语及100~200条治疗术语。术语语种为英文及中文。

这是中医在国际上主流的标准术语,是国际上统一的标准,术语语种为中文,而标准的中文部分,使用的是繁体字,原因是什么呢?由于每个国家使用的简体字各有差别,所以该标准的中文部分使用繁体字。

这个标准目前为我国政府承认,并同意该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里使用繁体字版的中医药统一标准。作为,我国的官方认可的语言文字,作为世界性的通用标准语言,体现了我国足够宽广的文化胸怀和视野,我们没有狭隘地把繁体字置于非官方的地位,相反,我们尊重国际文化的事实,灵活地对待文化问题。从这一点来说,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通用标准,繁体字在国际上的地位,并不是很多人想象得那样“弱势”,更谈不上什么濒危。

繁体字阅读,根本无法回避

众所周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科学著作、书籍、杂志和资料,都是用繁体字撰写的,只要落实在文字上,就是繁体字书写的,即使像民间通俗文化的戏曲、电影、娱乐杂志等等,也离不开繁体字。这说明什么呢?阅读繁体字,不仅是人文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者回避不了的基本功,就是理工科,凡是涉及到1950年代前的专业资料、专著、文献等等,都必须阅读繁体字。大学商科,对于1950年代前的资料、文献和著作等等,也离不开繁体字阅读。就是新中国,直到1970年代,官方出版的大量资料、著作和典籍,仍然采用繁体字,因此,可以说,今天,我们根本无法回避繁体字阅读。

原因很简单,民国期间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是中国现代科学和人文的奠基期,同时,对于这些浩如烟海的专业资料、文献和专业著作,由于方向过于专业,受众过于小,所以,现代出版业不可能把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章著作一一转化成简体字,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俞平伯点校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依然是繁体竖排字版。

就是普通人,你说一个人能够生活在全部都是简体字,个人视力所达到的范围,一个繁体字也不出现,也不可能,所以,并不存在“简体字真空”。

简体字成为中文对外传播的主体文字,目前还不现实

现在,简体字能不能成为中文对外传播的主体文字呢?如果作为一个方向,作为一个目标,我们可以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去做,但是,就现实意义来说,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接受这样的现状:

1.2005年,美国的主流报纸才出现简体汉字

2005年5月,《纽约时报》上刊登著名记者纪思道的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标题首次使用了简体字,这是美国主流媒体在重要位置,第一次采用了简体汉字。距今只有3年的时间。

2.简体字,在美国汉语教学中目前并不占主流位置

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前,美国的汉语教学一直延续着繁体字的传统。三十年来,美国的汉语教学开始不断地增强简体字内容,但是,我们需要强调“开始”,直到2006年,美国2300多所高中开办中文“先修课程”,采用简体字,达到了50%左右,可以说,简体字和繁体字,在美国中文教育中,是平分秋色。简体字并不占居主流位置。

3.中国立法推动简体字,还不足10年

中国政府,运用国家法律的形式,立法推动简体字,距今还不过10年。2001年通过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广简体汉字,并提倡妥善处理繁体字使用问题。

繁简关系,并不是“国共关系”

文字本身是文化属性,但是,我们有的时候,却是脱离了汉字的文化属性而去看待问题。比如,联合国的中文使用上,我并不认为使用简体字,就是某种意义的“胜利”,使用繁体字,就是某种意义的“挫败”。1949年,蒋帮占据联合国席位,联合国所有的中文文件,都是使用繁体字,这个事实并不代表着,使用繁体字就意味着承认所谓的“中国民国”,繁体字,在历史上只代表着中国文化,并不代表着蒋介石,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关系,不是党派关系,不是意气之争,我也希望台湾地区的部分学者明白这一点。

1971年,新中国重新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基于尊重成员国语文阅读的原则,正式文件改为简体字,表明国际对13亿中国人阅读习惯的尊重。这个进程到现在,仅仅有30多年的时间,时间还不算长,而且,就是在联合国采用简体字的时候,我国还没有从立法上,保证简体字的推广。所以,联合国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简体字和繁体字并行,也有我们自己的一点责任,直到2001年,我们的立法机构才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司法的形式,全体推进简体字普及。毕竟这部法律实施还不过10年,我们还是任重道远。

对待繁体字,学习新加坡模式

1964年,中国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归纳出《简化字总结表》,基本确定了使用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方向。但,这个总结表,并不是一部法律,并不具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年)那样的法律效力。时隔5年,新加坡教育部于1969年颁行《简体字表》,正式推行简体字。我们看我国和新加坡几乎在60年代,一起推进简体字,但是,具体做法也存在差异。

新加坡政府在推进简体字的同时,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会辨认繁体字。我们再看韩国,在韩国,50岁以上的人只懂繁体,而30岁以下的很多人学习了中文以后,简、繁体字都懂。

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的很多年轻人,为什么只懂简体字,而不懂繁体字呢?我国在2001年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没有提出废除繁体字,相反,还提倡妥善处理繁体字使用问题。“妥善处理”是表明一种国家态度,但是,并不是具体可行的措施方法,什么是“妥善处理”,又怎样“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和正面,我们就永远走不出简体和繁体的困惑。

但是,新加坡的方式,却清晰化,政府鼓励年轻人辨认繁体字,韩国的中文教育,也能保证年轻人学到繁体字。他们的做法,是真正做到了“妥善处理”。

所以,我认为,繁体字要走出困境,并不是去“保护”,相反,是要“补课”,从我们的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增加“辨认繁体字”的课程,或者相应的内容,会使用简体字,会辨认繁体字,能够独立地通畅地阅读繁体字资料,这应该是今后,我国语文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和目标。

对待文化问题,我们还是要抱着文化的态度,对待繁体字和简体字,我们不要意气之争,而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分析。我反对繁体字申遗,我主张学习新加坡模式,鼓励年轻人在熟练掌握简体字的基础上,学会辨认繁体字,能够通畅地阅读繁体字著作。用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来循序渐进地推动中文简体化,这些才是学界应该做的具体实事,而不是通过申遗的方式。

Mar 12, 2009

空间可能很小,世界可以很大

上星期大学校园里连续发生了两起学生自杀事件,其中一起还涉及了伤人后自杀,引起广泛的讨论。很多意见都偏向于谴责学生的个人行为和心理素质,我也不否定学生要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从社会和社会生态的角度去看待这两个事件,却有很有趣的发现。

记得小时候甘榜的木板屋子,房间也是板隔的,隔音功能很差,隔壁房间里不论发生什么事,一般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那个时候的生活是没有隐私权的概念,即使没有什么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对那些在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相对于现代的生活,其实对他们都有相对程度的了解,对他们所面对的生活问题也略有所知。

即使是邻居,也是鸡犬之声相闻,却不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因为对彼此的生活都太清楚了,有些时候甚至是纠缠不清的,分不清你我,完全不像是没有亲戚关系的。大人打孩子太凶时劝停的,夫妇吵架时劝架的,缺米缺盐时借米借盐的,手头拮据时借钱标会的等等。那个时候我们都没有什么隐私,但是大家的心窗,就像我们甘榜房子的门窗一样,除了睡觉的时间外,是永远打开着的。

后来搬到市区里的组屋,环境比甘榜复杂,我们的世界多了一道常常上锁的“铁门”,尽管如此,甘榜的习惯难改,门窗还是开着的。对邻居的状况还是很了解的,很信任的,家里没人的时候可以很放心的把家里的钥匙交给邻居代管,邻居出远门时也可以将他们的钥匙交给我们。

直到生活富裕了,大家都装上冷气了,从此彼此的大门和窗口都关上了,彼此都交往少了,疏远了。再后来又流行了无比宽大的虚拟空间,从此沉迷在虚拟空间里的人,连心窗也关上了,遨游在宽大的空间里,却不懂得和真实世界里活生生的人沟通交往了,就这样制造出很多封闭青年,宅男宅女。在生活上遇到问题时,都分不清是虚拟还是真实,把真实的当成虚拟的来处理。

虚拟的空间很大,但是他们的世界很小;我们以前那种没有隐私的生活空间可能很小,可是世界很大。

Mar 9, 2009

陪你看日出

经常出差,这次回家,难得赶上妹妹和老婆费了不少功夫安排的一次短程旅游,到海峡彼岸全家一起度过周末。

在只有半个小时船程之遥的半岛上,一起享用廉价的鲜美海鲜,一同游闹在鸵鸟园、鳄鱼园、百草园、果园里。像这样的全家大小,还有小叔一家大小陪着一同出游,好像还是头一招。

住的度假屋的门前几步之遥,就是海边沙滩,虽然沙质水质不算好,然而那浪儿上滩的声音,合着风舞椰叶的沙沙声响,却也一样让人舒服陶醉。在夜里就打开大门,躺在大厅里,就像在甘榜的日子一样,听着那大自然的音符入眠。

隔天,大伙儿都起得早,天还没亮。当正东方向的天空开始泛亮时,大伙儿已经在屋前的空地上严阵以待。在等待日出时,我就给那些从未看过日出,而又很不耐烦的小辈,讲述日出会是什么样的,好让他们有期待,也给他们描述了海上的日出和山上的日出的分别,以及我所见过的各地各种各样的不同日出。

我们的运气不错,云层不厚,一个很橘红的太阳,慢慢的从海平线上,露出了顶,然后徐徐的升高,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火红的太阳,已经被海平线托住了,再把它慢慢抛高。太阳的颜色也就很快的从橘红色,转成橙色,黄色,最后成了很刺眼的金黄色。

看完后,妈妈笑着对我说,“很美,我还是第一次看日出。”我愣了一下子,说,“山上的更好看,改次我们到山上去看。”

Mar 5, 2009

说一说“邨”

“邨”是“村”的古体字,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邨”这个字。

“邨”,结合了“屯”和“邑”。“屯”有囤积,集合的意思;“邑”则有国,城,或县的意思。以前的国和城都是比较小的,所以集合了国或城组成邨(村),好象比较适合现代化规模的邨(村)。在字型上也比较优美一点,不管怎样也比“寸木成村”优美得多。

第一次接触这个字是在香港,而且香港很广泛的使用“邨”,甚至全面的取代了“村”的应用。香港有一家餐厅取名“翠亨邨”;香港的很多住宅区都命名某某“邨”;香港的公屋区(就像新加坡的组屋区)文化就叫做“屋邨文化”。

初次看到“邨”字时,不晓得怎么发音,就有边读边,发了“屯”音(广东话和“团”同音,每次都把计程车司机搞得一头雾水,结果是落得他的一场讥笑,我也就这样学到了“邨”就是村。

其实,真的很感激香港,在他们的生活里,保留了这优美的古体字---“邨”。

Mar 3, 2009

温馨服务

当全世界在走向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潮流里,有时碰到一些比较人性化的服务时,心里总是会暖嗞嗞的。

就像搭飞机吧,服务的人性化与否,和航空公司是不是全球最好的航空公司没有关系。这人性化素质,只是一种将心比心的一种理性和礼仪延伸。

有一次飞回新加坡时,空服人员派发入境卡,有中国乘客向他索取中文说明的入境卡,他回应说新加坡只有英文的,没有其他语文的。但是还是很友善的要乘客试试看填写,回头他回来看看。后来他真的回头,看乘客完全不懂得填写,就把乘客的护照要了去,没一会儿就把填好的入境卡送回来,补充上护照上没有的资料,交回乘客手上。

很多其他中国乘客看到了,也都纷纷要他帮忙。我看着他的诚恳笑容,可以感觉得到他是很真心的在为乘客提供这种不包括在他的职责范围内的服务。

飞机上机长和搭客的沟通,通常只通过广播系统,故此常常显得冷漠无比。我也觉得这样的沟通方式也只能是这样,没有任何改善的空间,直到我搭上某家航空公司的班机。

一般班机在抵达目的地前,机长总会在广播中说,我们即将降落在某某机场,然后说一些当地的讯息,请各位回到座位上,扣上安全带。这样的广播听起来是不是很生硬冷漠?大家听听下面的广播,看看是不是比较温馨。

我们还有半个钟头就将降落在某某机场,如果你没有睡着的话,可以趁这段时间上上洗手间,或活动活动筋骨,不然一会儿扣上安全带的警示灯亮起时,你就不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