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 30, 2008

自我。服从。信仰

今年初发现了一部电视剧《士兵突击》,七八个月来,到中国各地公干闲暇时,有一集没一集,没顺序,不连贯的前后跳动着看,某些情节还看了好几回,最近才算把全剧看完了。它是极少数能够吸引我追看的片集,因为对剧里的某些情节,有很深切的共鸣。

撇开戏剧所需的冲突和煽情的高潮情节外,它对军队里的军训和生活的描写,感觉上蛮真实的。这样的军队生活,有一个基本理念,不管是在世界上那一个地方的军队,都是一样的:就是要士兵放弃自我。

参加过军训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在训练的过程中,长官或班长总会找一些无厘头,又无法做到的东西给兵士们做,然后就是无理的处罚,还不能够违抗,一旦违抗,无理的处罚就变得有理了。

举个例,他可以要求四十几个士兵,都把手指同时点触在地面上的一片巴掌般大小的叶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叶子周围能够容得下二十几个手掌已经不可能了,何况是四十几个。即使没有犯任何错,长官或班长说你错,你就有错,而且是一人错就罚全体。长官的心情好的时候,就会跟你说,“有理的要求是训练,无理的要求是磨练。”

总之,就是这样慢慢的磨,慢慢的炼,磨掉你的锐气,磨掉你的尊严,磨掉你的理智,到后来完完全全的放弃了自我。一个没有了自我的人,就会完全不置疑的服从命令。

服役期满后的头几天,觉得天空“明亮”了许多,空气也清甜了些,但却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花了一段时间才找回生活的重心,当时不晓得怎么去描述那种感觉,现在才知道那是找回自我的一个过程。

现在,我也了解到,对宗教的信仰,也同样要完全放弃自我。

Aug 26, 2008

轻松看奥运

冲着是四年一次的运动盛会,电视上直播转播的赛事也多,家里的二老也赶热闹,观看奥运赛事。

除了乒乓羽球篮球足球游泳,这些他们有所接触过的比赛外,其他的项目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甚至是天方夜谭。他们很纳闷,为什么摔跤是两个大男人或女人,纠缠不清的拗在一起,到底在比赛什么?不了解反正就是要把对方按倒在地,为何又要分成摔跤赛及柔道赛?不明白举重时,有些举起来就可以,有些举起来后又不算?

尽管如此,在观看时他们还是互相讨论和猜测,仿佛要从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释。有几次听到他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很可爱滑稽,差点喷饭,就忍不住向他们解释比赛规则,评分标准,等等。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听懂,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我很肯定我此举已经剥夺了他们观赛的乐趣,因为解释后的后半段赛事,他们是看得很沉寂,一声不响的。

我才忽然想起,事实和真理就是这种不着边际,轻松对话的脍子手。

任由他们轻松的讨论或胡扯下去吧,让他们好好的享受观赛的乐趣,是对是错并不重要。听到老爸恰似认真,又有点幸灾乐祸的说:“你看那个人把他的国旗拿反了,不知道他回国后会不会收到指它对国家不敬的警告信?”我会心的一笑。

“失败者”的精彩奥运

北京的奥运随着闭幕礼,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每一届奥运,看到的都是那些备受瞩目赛事,荣耀都在那些争金夺银的场面,但是真正能够体现奥运精神的,恰恰是在一些“失败”的参赛者身上,这一届也不例外。

女子四乘一百米接力赛预赛,一美国队本来领先,却在最后一棒时没接好,接力棒掉在地上,但是最后一跑还是倒回头,把接力棒检起来,以那场赛事的最后一名,继续跑完赛程。

女子乒乓单打预赛,一名香港选手在赛程中,腿旧伤复发,但是她还是忍住痛楚,坚持打完赛事,结果当然是她落败了。

波兰的女乒乓选手,右臂残缺,打起乒乓来,身体的平衡和甩动力道都影响了表现,但是她还是努力的用右胳臂轴握球发球,认认真真,可可爱爱的打完那场明知是一面倒,却很精彩的赛事。

女子马拉松游泳赛事,选手们出场时,引起现场观众的哗然,因为当中有一位只有一支右腿的女将,在赛前把她的左边义腿取下来。赛事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当她游完全程时,全场还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在某种意义上,她是胜利者。

奥运家庭发展到今天,能够如此壮大,除了有奥运精神的支撑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能接纳和包容“失败者”的宽大胸襟。

同理,一个国家社会如果能够接纳和包容“失败者”,而不把他们当成“叛徒”般的边缘化,它一定会壮大。

Aug 11, 2008

和自己赛跑

忘了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观看举重的赛事。

举重,除了是个人的体质、锻炼、技巧、判断的竞技外,和其他个人赛事不同的是,它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外在影响的条件下,考验一个人的信心和信念。

举重的竞技场,大家聚集在一起,看看谁能举起最重的重量,虽然大会最终会把能提举最重重量的大力士,列为优胜者,其实每一个参赛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战场,在和自己赛跑。

每一个参赛者只有三次试举的机会,试举的重量通常是自己体能的极限,试举成功后才可以将重量慢慢的往上加。由于每个人的体能极限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起跑点,每个人都很努力和尽力的突破自己的体能极限。他们也不在乎别人的极限 是不是比自己高,在属于自己的战场里,能突破自己的极限,就能让他们欣喜若狂。一次的试举失败后,收拾心情,重建信心,在重来一次。

在自己的赛场里,永远没有放弃者和失败者,只有挑战者和成功者。

人生应该也如此。

Aug 8, 2008

归航。停航

老朋友归航了,相聚喝茶聊天。

他随大船环航世界,我们能同时同在一个地方的机会,多年难得一遇。

我们曾有过同样的喜好,一起在海边度过无数的年少欢乐日子,追逐沙滩上,埋身沙堆里,嬉戏浪波中,赛游海中央。听着沙沙浪拍岸,催人入梦宁安眠;望着直直的海平线,想着海的对面到底是什么世界;看着辽阔的海面,老想着如果能成天和大海为伴,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

他毕竟比我潇洒,服完兵役后,毅然就跟上大船远航去了,把我羡煞了。每次的归航的会面,世界各地的风情,洋洋大观的趣事,总是听得我陶醉入迷。他虽然说得眉飞色舞的,但是说事间总可以感觉到一种孤单寂寞和恐惧,特别是在近十年的几次聚会中,一次比一次强烈。

人的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无非就是梦想或信念,破灭了,荡然无存了。

这次聚会临走时,他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你知道吗?我们喜欢的不是大海,我们只是喜欢海边而已。”

“那你就停航吧。”

“停航?我也想。”

Aug 5, 2008

民办中文教育

极多美国的台湾朋友,都会把社区的台湾人和亚洲华裔组织起来,办起周末中文学习课程,不让自己的下一代,忘了本,腐了根。

这种坚持用自己认为正确的,非主流的教育理念,亲力亲为的民办教育风气,在很重视教育,华人聚居,尤其属于社区弱势族群的华人圈子里,是很普遍的。这种现象可以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寮国,甚至台湾看得到。

相识的这些台湾朋友,为了那民办教育,从制定课程,选教科书,编写教材,除考题等等,都不余余力的付出。他们有些是有正职的,只能利用夜晚的时间去做这些工作。虽然他们都不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也不曾接受过任何什么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正统培训,但是那份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儿女去教育的心思和投入,就很让人钦佩了。

有次闲聊时,失言提问在美国社会里,他们的学生学习中文的实用性。他们说出了他们的心得,让我深思了良久。

“实用性的知识,他们可以在学校里学,我们只教他们中文和中华文化的美德与道德。”

“美国小孩学A for apple, B for boy 的时候,我们的小孩学的是‘天、地、山、石’,但是当他们学造句 this is an apple… I write with a pen 的时候,我们小孩已经开始道德教育了,学的是‘早上见到爸爸妈妈,说爸爸早,说妈妈好’,背的是‘慈母手中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

“实用的东西,在一个有道德人的手里,就是有用的,在一个不懂道德人的手里,就大害了。”

“当我看着我的学生,我看到的是他可能会是我年老时在医院为我诊治的医生,也可能是教我的孙子念书的老师,或可能是我们期待了整个世纪的英明总统。尽管他们现在他们调皮捣蛋,成绩不好,我们如果现在没有尽本分,放弃了他们,我看到的未来都不可能实现”。

我久久都接不上一句话。

Aug 3, 2008

13不祥?

西方人都认为13是不祥的,而且还有很多故事来叙述13如何不祥。姑且不去相信这些说法,13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它给人一种阴魂不散的感觉。

1除于13是0.076923,后面的数目是 076923 不停重复;
2除于13是0.153846,然后 153846 不停重复;
3除于13是0.230769,然后 230769 不停重复;
4除于13是0.307692,然后 307692 不停重复;
5除于13是0.384615,然后 384615 不停重复;
6除于13是0.461538,然后 461538 不停重复;
7除于13是0.538461,然后 538461 不停重复;
8除于13是0.615384,然后 615384 不停重复;
9除于13是0.692307,然后 692307 不停重复;
11除于13是0.846153,然后 846153 不停重复;
12除于13是0.923076,然后 923076 不停重复

而且这些数目字里面,不是236790的不同组合,就是134568的不同组合。
大家说13是不是有鬼?

Aug 1, 2008

家书抵万金

很惊喜,收到一个朋友从比利时寄来的信,这年头竟然还有人还在写信,望着信封上手写的名字地址,摸着那久违的精美邮票,闻着那胶水和信纸的味道,乐得我不舍得把信拆开。

这情这景,一下子把我带到那没有互联网,没有传呼机或手机,天价长途通话费的年代。那个时候在美国,即使是在深夜的低廉非繁忙时段,和家里通话十几二十分钟的费用,就相等于一周的饭钱。若非真有必要,一般都不会打长途电话回家,除非有违法的电话卡可以免费使用。

以前的小和尚念经,当时才算对“家书抵万金”有深深的体会。虽然从没中过头奖,但是收到家书时的喜悦,肯定比中百万奖金还要兴奋。不管那信有多少页,总会嫌它太短,总希望能永远看不完,读不尽,还可以一遍又一遍的看,一回又一回的读。可乐的,看一回就笑一回,该忧的,每遍读都锁愁眉。也不知多少回是读着家书入梦的,想想李白有可能和我一样,只是没有他那么好的文采,不然也可能写出像“床前明月光”这样的千古名句。

写家书也同样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好象永远都有说不完的事想说,但是每次都是头脑比手指跑得快,而头脑总是只顾着自己跑,从来不慢下来,看一看手指跟上来了没有才继续跑,每次都是手指没能跟上,就偷工减料,结果写得是乱七八糟。也没有时间去读一遍或重写,急急忙忙的赶快寄出去,然后就是算时间,心急如焚的等待回音。

这种等待的煎熬,书写的充实感,信件的质感,手拿着信件的踏实感,是电邮和互联网的快捷方便永远无法取代的。这些感觉,恐怕以后永远再也不可能享受到了,比利时朋友的信以后也不会有了,因为他的电脑荡机而丢了我的电邮址,信里留了电邮址方便我和他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