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书里找到旧车票的同时,也找到了几张新加坡人乃至九十后的中国城市人可能很少见过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代币:外汇卷和粮票。
这几张粮票,有很多故事。作为一种代币,能留到今天,没有“被用掉”,因为他们用不掉,是受骗的证据。
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不久后的八十年代初,陪着父亲带着爷爷回乡探亲,爷爷一到就打算在那阔别了近二十年的家乡老屋子里呆着,哪儿都不去,一个月后才回新加坡。若陪着爷爷在那一望无边又好像只能种出木薯的家乡呆上一个月,自己肯定会发疯,所以就到处去逛逛了。
那时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城市很少,爷爷家乡那个穷乡僻壤更不可能是什么对外开放的乡镇,到处去逛逛是何等不容易。除了一些较大的乡镇里有见过世面的人外,很多人都拒收当时刚刚发行不久的外汇卷,而当时咱们这样的侨胞也只能用外汇卷,所以整个逛逛的过程在住宿和交通方面都诸多不便的。
在吃方面尤其不方便。当时的个体户餐厅不多见,都是国营的或者单位经营的饭堂,不只外汇卷不收,就连人民币也不收,就只接受粮票或他们自己的代币(餐卷)。逛得是步步难,餐餐难,有时还差点搞得要露宿街头。
后来走的地儿多了,接触的人多了,就知道几乎每个地方都有黑市活动点,可以用外汇卷兑换人民币或粮票。还好当时所接触过的平民老百姓都还很善良敦厚,对咱们这样的侨胞除了好奇外,好像没有什么企图;除了黑市里的人。
兑换来的人民币还好,即使是又脏又破,不怕没有人要,所以总能花得出去。在那个年代,应该是没有伪钞的存在,大家都花得很放心安心。粮票就不一样了,粮票上都印有年份,兑换的时候说是年份没有关系,殊不知每一个年份都有他们那才刚刚开放的市场价值,有一些旧年份是不管怎样都没有人肯接收的。
就这样,书本里才有机会夹了几张“没人要”的旧粮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