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 5, 2011

民间智慧保留古迹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参加槟城怡保文化历史之旅,参观了和孙中山有关的纪念馆,以及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名流和帮派头目的故居,才了解到在保留文化遗产这个环节上,民间的力量和努力,也可以有这般让人瞩目的成绩。

就拿张弼士的故居“蓝屋”来说吧,自张弼士1961年逝世后,其后人对故居疏于维护,后来卖给了民间古迹保存热心人士,1995年展开整修和活化。所谓活化,就是赋予它新的生命,除了建筑物的时代特色被保留下来,主楼供人参观游览外,楼院的其他楼房,都改成了38间民宿客房。房客的餐厅,就设在主楼的正厅,因此早午晚餐的时段是谢绝游客参观的,以及很多“游客止步”的地方。虽然给我们这些参观者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不便,这种为了活化后民宿房客的考量,是很有必要的。

相比起来,海山帮派头目郑景贵的故居,就没有那么活化。它虽然也保留了时代特色,然而更像是古物收藏品的展示馆,少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郑景贵故居的大门本来是对着大街,现今已经把大门改到右侧。若以原大门的方位来看,其故居的内部格局,似与张弼士故居差不多。但若以风水方面的讲究,还是张弼士故居略胜一筹。张居向东背西,郑居向西南背东北;张居背山面海,天井池下雨时聚水(聚财),郑居就没有这样的讲究。

还有一样很少人去注意到的景观,就是张弼士故居主楼的后半段,乃至庭院和侧楼的后半段,似是刻意建得比前半段高出一阶,而且是刻意得怕人家看不见的明显。问了讲解员也没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以前听一个槟城友人提过,说有些风水房是要建在山坡上,估计这样的设计能有建在山坡上的错觉。

老实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时代细节,有这些保留下来的古迹印记着它们,日后总有人可以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找到不一般的价值。就算是一个占地不大的简单南侨机工纪念碑,就已经无声的叙述着抗战古今多少事。感受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比那些呈现在面前的实物更加真实和震撼。

感谢民间的力量。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