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 10, 2011

杂货店,RIP

近年似乎很流行集体记忆。可能后悔当时没有为匆匆忙忙被拆除的集体记忆,如国家剧院、国家图书馆、国家体育场、海京楼等等,留下一些较系统化和完整的记载,这次文物局启动的“社区文化遗产系列”计划,将把老杂货店列为它的第一个记录对象。

这样的消息,好像意味着杂货店就快要走入历史。其实,在实际意义上,杂货店早就已经走入历史了。

难道在报章照片上的那种在旧货架上,一大批像超市般摆得整整齐齐的现代化包装日用品,就是老式杂货店吗?那只能称得上是个迷你超市(mini-mart)。而报道中宣称现存的两百家老杂货店里,其实几乎都是从“药材店”转型过来的。若这些所谓杂货店就是文物局即将记载的对象,尽管有店家的口述纪录和摄影作品作为研究收集到的资料“会被存入国家档案馆,并成为新加坡记忆工程(Singapore Memory Project)的一部分”,也恐怕不够全面。

这样的形式化记录做为集体记忆,对老辈来说,除了聊胜于无的哀伤之外,就是难以忘怀的无奈。至于认为年轻人能通过这些记录,更了解新加坡的发展过程,更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毕竟,通过无力的文字叙述和单调的二维画面所能传达和表达的,极其有限。这些原“貌”馆式的资料,正如所有博物馆里的展品一样,只留其貌而留不了其神;就像牛车水那样,只能留住其躯,留不住其魂。

当杂货店生存的生态条件消失了,把它制成木乃伊能有什么长远意义?难不成想像“侏罗纪公园”那样,让后代可以抽其基因,重现其光辉时代?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