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因为甘榜的入口处有个早晨菜市场,故得了一个既简单又形象的名字:甘榜菜市(Kampong Chai Chee),是一个已经从新加坡地貌上完完全全消失的甘榜。说它完全消失一点也不夸张,不像其他消失了的甘榜,虽然时过境迁,但地形上还有迹可寻。
奶奶说要到甘榜的老家看看,我就陪她去了。上了2号巴士,我就不停的在收发简讯,一段路后,巴士忽然巅巅颤颤的,手机也突然收不到讯号了。我无趣的抬头望着车窗外的街景,才发现巴士是逆车流方向行驶在樟宜路上,而不是顺着沈氏大道东行。我百思不解,樟宜路已经在很多年前改成单向西行车道,什么时候又变回双向车道了?路旁的房子,一些很清晰,一些却很模糊,模糊那些都有一些影像,比较旧的房子外貌的影像,重叠在新房子上面。
我看了看巴士的内部,破旧不堪的锈铁框架木板的椅子,只有十几张,在又暗又小的巴士里,驾驶室和乘客空间是隔开的,只有奶奶和我两个人。这样的诡异现象,理应很恐慌才是,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很自在,而且非常享受着这些残存记忆的重现,好像走进一部旧电影里。
巴士爬上一个小丘顶,来到樟宜路的尽头,一个十字路口,它理应往前驶入新樟宜路上段(New Upper Changi Road)的,但却按照旧的路线,拐左进入菜市道(Chai Chee Drive)。这时,一个奇异的现象出现了,菜市道是一条从丘顶往下的下坡道,上方可以看到一条半透明的旧路,是消失了的樟宜路上段(Upper Changi Road)往爬坡的方向延伸。更诡异的是巴士竟然走上了这条半透明的路,犹如腾空飞起汽艇,轻轻然的行驶在空中。
樟宜路上段是一条在山脊上,弯弯曲曲的上坡路,两旁往下斜的山坡上虽长满了树木,却不遮挡山坡下的景物。左边是几十年不变的私宅区,一大片矮层的独立和半独立的洋房瓦屋顶;右边可以俯看到一些五层楼高的早期单房式组屋的半透明影像,叠加在现代的工业大厦上,不难看出左右两边这些年来的变化。一路上景观开阔,树影重重,凉风阵阵,如果保留下来的话,肯定是本地最独具特色的一条马路了。
沿路走了大约半英里,拐了一个大路弯,经过一个标着5¾的水泥里石碑后不远处,巴士停下来了。奶奶快步的下车,我也跟着,看到就快要踩在那半透明的红泥土地面,我犹豫了一会儿,对那半透明,像薄膜一样的地面毫无安全感。然而看奶奶好像归心急切,头也不回的走远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一个闭眼一个跨步也下了车。这半透明的地面还非常坚硬牢实,完全感觉不到是个半透明体,虽然透过地面,我看到七层楼高的菜市工业厂房就在脚底下。地面的感觉也很真实,走起来粗粗沙沙的,就是这个感觉,甘榜的味道。
甘榜的路口要往回走一段路,这段路的两旁都是整排的木板墙锌片屋顶的店面,但是店里都是空空荡荡的,咖啡店里也没有咖啡香。甘榜入口的那马路名称已经忘了,都叫它菜市路口,路也不长,只有百来米,全段是柏油路面,虽然有点坑坑洞洞的,两边都是和入口处的一样的空荡店屋。路的尽头是一个Y字形的岔路,岔路的交汇点就是每天早上菜市场的据地,和所有日用品的商店集中地。这一切的景物都呈半透明状态,我透过半透明的黑灰色地面,看到正下方就是泛岛高速公路和勿洛北路的立交桥。
路岔口的左边是平安路,右边是平仪路,我们家要往平仪路的深处去,看见奶奶已经自己一个走得老远老远了,就慢慢的闲逛了。只有一车之宽的平仪路很长,但是却只有通到“平仪公立学校”的那一小段有年久失修的柏油路面,路灯也只拉到学校为止,其余的都是红泥土路,如果走到路尾,要好几公里,可以接到旧淡宾尼路。整段路崎岖不平,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绕过小丘头。沿路上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小道通往人家的住家。
甘榜的房子离甘榜入口处有一公里多,沿平仪路下坡走过一个露天电影院,在那里看的《小铃铛》和《蝌蚪找妈妈》,走过我的母校--平仪学校,在那里度过的小学生涯,然后过了一个小丘头,经过社阵幼稚园后的一条上坡的岔路,绕过丘头上的一户人家,就可以从屋子后面看到那间依坡而建的亚答屋。屋子的前面低坡是厨房;左侧下坡是冲凉房;再往左边一点的下坡是厕所、鸡寮和猪栏。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椰子树,也是在这种红泥土地上长得最好的树,零零星星的有一些红毛榴槤树、红毛丹树、杨桃树。走在这一切的即真实又虚幻的半透明世界里,明亮又赏心悦目,很亲切又很遥远。
我到家就立刻去看看冲凉房前一口井里的鲤鱼,还生龙活虎的游着,但仔细一看,它像是快活的畅游在下方的深处的勿洛蓄水池里。然后才看到奶奶已经忙着里里外外的在打扫。我就对奶奶说:“阿嫲,不用打扫啦,我们只是回来看看,这里就拆了,不能住了。”没料到奶奶抬起头来严肃的说:“我不回去了,政府屋我还是住不惯。”我听了心里一阵慌,正想要劝劝奶奶时,身边的半透明世界有如玻璃一样开始格嘞格哩的裂碎,一片片的掉落到下面的勿洛蓄水池里。
在勿洛蓄水池边的长椅子上乍醒,睁开眼睛望着水池的上空,隐隐约约的看到甘榜的屋子悬在那里,仿佛看到奶奶在向我挥手叫我回去。
(登于第79期2013年7月的《新华文学》)
奶奶说要到甘榜的老家看看,我就陪她去了。上了2号巴士,我就不停的在收发简讯,一段路后,巴士忽然巅巅颤颤的,手机也突然收不到讯号了。我无趣的抬头望着车窗外的街景,才发现巴士是逆车流方向行驶在樟宜路上,而不是顺着沈氏大道东行。我百思不解,樟宜路已经在很多年前改成单向西行车道,什么时候又变回双向车道了?路旁的房子,一些很清晰,一些却很模糊,模糊那些都有一些影像,比较旧的房子外貌的影像,重叠在新房子上面。
我看了看巴士的内部,破旧不堪的锈铁框架木板的椅子,只有十几张,在又暗又小的巴士里,驾驶室和乘客空间是隔开的,只有奶奶和我两个人。这样的诡异现象,理应很恐慌才是,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很自在,而且非常享受着这些残存记忆的重现,好像走进一部旧电影里。
巴士爬上一个小丘顶,来到樟宜路的尽头,一个十字路口,它理应往前驶入新樟宜路上段(New Upper Changi Road)的,但却按照旧的路线,拐左进入菜市道(Chai Chee Drive)。这时,一个奇异的现象出现了,菜市道是一条从丘顶往下的下坡道,上方可以看到一条半透明的旧路,是消失了的樟宜路上段(Upper Changi Road)往爬坡的方向延伸。更诡异的是巴士竟然走上了这条半透明的路,犹如腾空飞起汽艇,轻轻然的行驶在空中。
樟宜路上段是一条在山脊上,弯弯曲曲的上坡路,两旁往下斜的山坡上虽长满了树木,却不遮挡山坡下的景物。左边是几十年不变的私宅区,一大片矮层的独立和半独立的洋房瓦屋顶;右边可以俯看到一些五层楼高的早期单房式组屋的半透明影像,叠加在现代的工业大厦上,不难看出左右两边这些年来的变化。一路上景观开阔,树影重重,凉风阵阵,如果保留下来的话,肯定是本地最独具特色的一条马路了。
沿路走了大约半英里,拐了一个大路弯,经过一个标着5¾的水泥里石碑后不远处,巴士停下来了。奶奶快步的下车,我也跟着,看到就快要踩在那半透明的红泥土地面,我犹豫了一会儿,对那半透明,像薄膜一样的地面毫无安全感。然而看奶奶好像归心急切,头也不回的走远了,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一个闭眼一个跨步也下了车。这半透明的地面还非常坚硬牢实,完全感觉不到是个半透明体,虽然透过地面,我看到七层楼高的菜市工业厂房就在脚底下。地面的感觉也很真实,走起来粗粗沙沙的,就是这个感觉,甘榜的味道。
甘榜的路口要往回走一段路,这段路的两旁都是整排的木板墙锌片屋顶的店面,但是店里都是空空荡荡的,咖啡店里也没有咖啡香。甘榜入口的那马路名称已经忘了,都叫它菜市路口,路也不长,只有百来米,全段是柏油路面,虽然有点坑坑洞洞的,两边都是和入口处的一样的空荡店屋。路的尽头是一个Y字形的岔路,岔路的交汇点就是每天早上菜市场的据地,和所有日用品的商店集中地。这一切的景物都呈半透明状态,我透过半透明的黑灰色地面,看到正下方就是泛岛高速公路和勿洛北路的立交桥。
路岔口的左边是平安路,右边是平仪路,我们家要往平仪路的深处去,看见奶奶已经自己一个走得老远老远了,就慢慢的闲逛了。只有一车之宽的平仪路很长,但是却只有通到“平仪公立学校”的那一小段有年久失修的柏油路面,路灯也只拉到学校为止,其余的都是红泥土路,如果走到路尾,要好几公里,可以接到旧淡宾尼路。整段路崎岖不平,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一会儿绕过小丘头。沿路上有许许多多无名的小道通往人家的住家。
甘榜的房子离甘榜入口处有一公里多,沿平仪路下坡走过一个露天电影院,在那里看的《小铃铛》和《蝌蚪找妈妈》,走过我的母校--平仪学校,在那里度过的小学生涯,然后过了一个小丘头,经过社阵幼稚园后的一条上坡的岔路,绕过丘头上的一户人家,就可以从屋子后面看到那间依坡而建的亚答屋。屋子的前面低坡是厨房;左侧下坡是冲凉房;再往左边一点的下坡是厕所、鸡寮和猪栏。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椰子树,也是在这种红泥土地上长得最好的树,零零星星的有一些红毛榴槤树、红毛丹树、杨桃树。走在这一切的即真实又虚幻的半透明世界里,明亮又赏心悦目,很亲切又很遥远。
我到家就立刻去看看冲凉房前一口井里的鲤鱼,还生龙活虎的游着,但仔细一看,它像是快活的畅游在下方的深处的勿洛蓄水池里。然后才看到奶奶已经忙着里里外外的在打扫。我就对奶奶说:“阿嫲,不用打扫啦,我们只是回来看看,这里就拆了,不能住了。”没料到奶奶抬起头来严肃的说:“我不回去了,政府屋我还是住不惯。”我听了心里一阵慌,正想要劝劝奶奶时,身边的半透明世界有如玻璃一样开始格嘞格哩的裂碎,一片片的掉落到下面的勿洛蓄水池里。
在勿洛蓄水池边的长椅子上乍醒,睁开眼睛望着水池的上空,隐隐约约的看到甘榜的屋子悬在那里,仿佛看到奶奶在向我挥手叫我回去。
(登于第79期2013年7月的《新华文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