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 5, 2012

新加坡何止华文不太灵光?[转贴]

效率至上的新加坡行政之基础,建立在“斤斤计较”的精密计算。岛国的教育的设计蓝图,亦然如是。核心的目标所在,推溯本源,正是“实用”两字。语文教学的政策,也不例外。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任副教授吴元华博士早前在〈春风吹拂,乔木抽芽: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瞻〉一语道破了狮岛的尴尬:“英文已经凌驾各种族语文之上,几乎是唯一的行政和商业语文,各族母语都退居为次要的民间语言。”

退居次要之余,新加坡中学华文教师会副理事长唐金华先生透露:新加坡的华校和华文之香火传承,晚近面对了“3年一小变,5年一大变”。教学课程、教学之法不断更换,教师因此难以适应。

出席第9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汇报“新加坡国家教育现况”,唐先生剖析了当前的困窘所在:政府推动英语的导向,导致当地的父母对华语教学的态度,“较为冷淡”。

不论是较为冷淡,还是冷感,总而言之,唐先生在大会上所说的确是:“这这样的情况之下,父母可能较忽略华语教育,导致孩子们学会一流的英文,华文不太灵光。”

吴博士的论文曾有精彩举例:新加坡银行公会祝贺“新加坡共合国独立36 周年国庆纪念”,竟然把“共和国”写成“共合国”。类似错讹,举目皆是,罄竹难书,余不一一。

为了救世,新加坡教育部不得不应景推出华文课程B,说是简化语文纲要,同时也降低了母语的水平:词汇少了,课文短了。结果,华文的书写“不太灵光”还在其次,但是,时至今日,新加坡是否仍然残留华校的基本道德素养?

前不久新加坡一名华裔男子弃85岁老母亲送入柔佛再也康福疗养中心而不顾,正是经典的样本。可是,一再高举儒家思想的新加坡国会,不是通过《赡养父母法令》保护失去依靠的年长者吗?

《论语》之中不是说得明明白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既然如斯,为何背离“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的镜头,一再在此处上演?

此事说来,可多亏了时任卫生部长的许文远当年的建议:寄养新加坡疗养院一个月,相等于在新山两个半月的费用云云。许文远当时还说:“新山距离新加坡不远,病人的家属可在周末到往新山探访他们。”

是的,对许文远而言:一切都是成本。对许文远而言:一切都是效益。对许文远而言:一切都是投资。天下教育的初心和本意,似乎都不再是新加坡学校的目标和重心了。

经过计算,父母含饴弄孙的晚年,犹如市场的期货:既可以买,也可以卖。何况是华文的学习?算盘一打,嘀嘀哒哒,谁不知道,入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何需Chinese的一纸成绩?

何况,新加坡的华文课本,侧重的是语文和语法。推而广之,鉴赏唐诗、宋词、元曲,课堂讲究格律甚于精神。如此切割了语言和文化,如此抽离了文字与哲理,嗯,李光耀一早预见新加坡的未来:那股精神完全丧失了,那我们就有麻烦了。

文:董格宁  (二零一二年七月二日 下午五时四十九分)

No comments: